天子将34;姿态34;放的如此之低,竟让他心中产生些许内疚感,怀疑自己是否矫枉过正?
34;既如此,老臣便放心了。34;
34;还望陛下以国事为重,切勿听信小人谗言。34;次辅刘一璟来的快,去的也快,略有些不满的扫视了一眼不远处满脸苦笑的司礼监掌印之后,便是拱手告退。
见状,朱由校赶忙自案牍后起身,亲自相送,并立于乾清宫外,目送着次辅刘一璟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
次辅年过五旬,自万历二十三年34;金榜题名34;以来,便一直在朝中为官,曾与34;国本之争34;中出力甚多,屡次上书万历皇帝,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微微眯起眼睛,朱由校脑中慢慢回想着刘一璟的履历,不由得微微感慨,当真是位好先生。
纵使34;东林34;出身,也能恪守己身,从谏如流,不似寻常东林官员那般34;斗志昂扬34;,排除异己。
只可惜,因为生平从未在地方为官,满脑子只知道34;忠君爱国34;的次辅刘一璟在处理朝政的能力上着实欠佳,继而间接导致了日后的34;众正盈朝34;。
或许刘一璟的初衷,只是想帮朝廷选拔些许人才,但经过二十余年的蹉跎,34;东林党34;早已物是人非,除却寥寥几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已是沦为被权势蒙蔽了双眼的无能之辈。
他们只想着34;党争34;,只想着排除异己,身上再没有半点担当。
但是,对于次辅刚刚推荐的34;左庶子34;,愈发从容不迫的朱由校,却是有了惊喜的感觉。
无他,现任詹事府左庶子,便是在明末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世无数人所推崇的34;帝师34;孙承宗。
或许34;帝师34;孙承宗真正的军事才能还有待商榷,毕竟后世关于由其亲自修建的34;宁锦防线34;正确与否始终争论不休。
但在朱由校与朝中东林关系日益紧张的当口,孙承宗的出现,却是能够有效减少双方之间的矛盾。
...
大明天子朱由校才刚刚返回乾清宫暖阁,还不待批阅手中奏本,便听得急促的脚步声响起,一名气喘吁吁的小太监跪倒在暖阁中央,拱手禀报道:34;启禀皇爷,英国公张维贤求见。34;
闻声,朱由校先是一愣,随即便恍然大悟般点了点头,看来自己昨日于西苑的所作所为,不仅引起了外朝文官的重视,还令京师勋贵嗅到了一丝危险。
脑中回想起明末诸多勋贵在34;甲申国难34;之中令人不齿的举动,朱由校的脸上便是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讥讽之色。
国家养士三百年。
大明朝的诸多勋贵在面对着王朝更迭之际,非但没有做到34;与国同休34;,反倒是34;卖主求荣34;,实在是让朱由校心中生不出半点好感。
不过末代英国公张世泽,面对着汹涌而至的34;闯军34;,却是选择了慷慨就义,成为明末为数不多以身殉国的勋贵。
光凭这一点,便足以令朱由校高看34;英国公34;三分,遑论现任英国公张维贤对他和泰昌皇帝都有34;拥立之功34;。
34;请进来吧。34;
喜欢。
第32章 利益交换(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