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守典人[1/2页]
午夜当铺
红帽帽
暮色如墨,缓缓浸染整条老街,仿佛天地间被一只无形的手泼洒下浓稠的漆黑。城市边缘的旧货市场在夕阳最后一缕余晖中挣扎着显形,又迅速沉入阴影。摊贩们收拢着布篷,铁皮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刺耳的刮擦声,像是指甲划过黑板,令人脊背发凉。空气里弥漫着铁锈、霉味与陈年木料的气息,混杂着不知从何处飘来的艾草焦香,仿佛某种未完成的驱邪仪式残留的余烬。
我撑着伞,穿过人群,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或许,我真的在害怕惊醒什么。
我叫林晚,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民间禁忌与失传仪式。我的论文题目是《民国时期南方巫傩文化中的“守物”信仰考据》,听起来玄乎,实则枯燥。可今天,我却站在这片被城市遗忘的角落,像一只误入古墓的飞蛾,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一步步走向未知。
本不该来的。可那张泛黄的广告单,就夹在我常去的图书馆《地方志辑录》第三册里,纸角卷曲,字迹歪斜,墨色已褪成淡褐:“民国古董人偶,附手写典籍《禁物之典》残卷,识者速来。”没有地址,没有联系方式,只有一行小字:“守典人未死,典籍尚存。”
我查遍资料,从未见过《禁物之典》的记载。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道教典籍、巫书或地方秘录。可“守典人”三个字,却在我导师的笔记里出现过一次——那是他早年田野调查时潦草写下的:“湘南某村,有‘守典之俗,以瓷偶镇邪书,三年一换,若断,则灾至。”
我心跳加快。这不只是学术线索,更像是一道召唤。
我顺着广告单背面模糊的印章痕迹,辗转打听到这个每周只开市半天的旧货市场。它藏在城郊废弃铁路旁,地图上没有标记,本地人称它“鬼集”,说夜里常有穿红衣的女人在摊位间游荡,不买不卖,只是低头看货。
我来了。黄昏正好。
我停在角落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摊主是个佝偻老人,脸上皱纹纵横如刀刻,像是被岁月一刀刀削出来的沟壑。他穿着一件褪色的靛蓝布衫,袖口磨得发白,手指枯瘦如柴,指甲缝里嵌着暗红的泥垢。最诡异的是他的眼睛——浑浊泛黄,却在昏光下闪过一丝不属于老人的锐利,像野兽蛰伏在皮囊之下。
他没说话,只从脚边一只破旧布箱中取出一只木盒。盒子是黑檀木的,四角包铜,锁扣锈迹斑斑,却莫名干净,像是从未沾过尘。
他缓缓打开。
盒中躺着一个约三十厘米高的瓷偶。
它穿着褪色的红缎旗袍,领口绣着暗金缠枝莲纹,袖口已磨出毛边。发髻盘得一丝不苟,用一根乌木簪固定,簪头雕着一只闭眼的蝉。脸上涂着胭脂,颜色未褪,反而在暮色中透出诡异的红润。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像是在迎接老友,又像是在嘲弄闯入者。
最令人不安的是那双眼睛。
黑曜石般的眼珠,圆润光滑,竟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水光,像是刚被泪水洗过。我盯着它,它也“盯着”我。那一瞬,我几乎确信——它眨了眨眼。
“这是‘守典人。”老人沙哑开口,声音像是从地底传来,“它曾侍奉《禁物之典》三百年。如今典籍散佚,只剩残卷,而它……仍在等主人。”第184章 ∶守典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