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4章 山田之印,终局将启[1/2页]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枫枫疯疯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顾承砚的手指深深掐进羊皮纸边缘,纸角在掌心洇出湿痕——那是他刚才握得太用力,掌心渗出的汗。
     后堂的炭炉还在噼啪作响,火星溅起又熄灭,像极了那些被日商盯上的厂子,此刻正悬在生死线上。
     “阿福,车备好了吗?”他声音低沉,目光却始终没从“山田健次郎”四个字上移开。
     这半块带着湿黏印泥的私印,是山田商社渗透上海经济的铁证,更是七年来所有民族企业家被“合作”“共赢”话术蒙骗的一记耳光。
     “备好了!”阿福抹了把额角的汗,布鞋在青砖地上蹭出声响,“黄包车在后门,我让老周把车篷遮严实了,油布包用棉絮裹了三层。”他说着就要去接顾承砚手里的计划书,却被顾承砚侧过身避开。
     “我亲自送。”顾承砚将油布包塞进怀里,另一只手摸向胸袋——那里装着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铜钥匙,此刻正隔着衬衫烫得他心口发烫。
     原主从前总嫌这钥匙硌得慌,可现在他终于懂了,父亲留的不是钥匙,是责任。
     苏若雪突然按住他的手腕。
     她的手凉凉的,却让顾承砚发烫的皮肤舒服了一些。
     “我跟你一起去。”她指尖扫过他怀里的油布包,“军统总部那班人,见了女眷总要多几分耐心。”
     顾承砚转头看她。
     晨雾透过窗棂漫进来,在她眉梢染了层白,倒衬得眼底那簇光更亮。
     他想起昨夜她翻账簿到子时,眼下还泛着青,可此刻腰板挺得比绸庄新织的杭缎还直。
     “好。”他应得简短,却在转身时悄悄把油布包往她那边带了带——若真遇到盘查,至少她能先跑。
     黄包车颠簸着穿过弄堂时,顾承砚摸出钢笔和信纸。
     风灌进车篷,纸页哗啦响,他却写得极稳:“致外交部:今有日商山田商社借汇丰银行‘J.K.007账户,以我民族企业抵押黄金为饵,行收购控股之实……”笔尖在“经济战争”四字上顿了顿,墨迹晕开个小团,像滴未干的血。
     “要加一句。”苏若雪突然出声,“‘这些厂子的机器,本在织给百姓的粗布;若落了敌手,便要织打百姓的子弹。”她望着车外渐次亮起的招牌,“报馆的先生们,最爱这样的话。”
     顾承砚抬头,正撞进她眼底的锐光——那不是从前那个总低头拨算盘的女账房,倒像是要撕开迷雾的刀。
     他忽然笑了,把最后一句改成:“当粗布机变作子弹机,我们拿什么护百姓周全?”
     军统总部的铁门“吱呀”打开时,顾承砚的怀表指向八点二十。
     接待处的科员正端着茶缸漱口,见他抱着油布包直冲进来,茶缸“当啷”掉在地上。
     “顾、顾少东?”科员擦着嘴站起来,“您这是——”
     “看这个。”顾承砚把油布包拍在桌上,又推过那封还带着墨香的信,“立刻转呈戴处长。另外,”他指了指信尾的“公开”二字,“下午三点前,让《申报》《新闻报》的记者都来听个‘经济闲谈。”
     科员的手刚碰到油布包,就像被烫到似的缩了回去。
     他盯着“山田健次郎”的朱红印泥,喉结动了动:“我这就送上去。”
     回到绸庄时,日头已爬上屋檐。
     苏若雪没跟着上楼,径直去了账房。
     顾承砚站在楼梯口望她,见她从樟木箱里抽出一沓沓账本,鹅毛管笔在纸上飞,不一会儿就圈出二十三个红圈——那是已被渗透或面临收购的厂子。
     “得成立个托管委员会。”她头也不抬,笔尖点在“荣兴纺织”上,“让商会牵头,把这些厂子的股权暂时托管给信得过的人。就算山田要抢,也得先过商会这关。”
     顾承砚倚着门框笑了。
     他从前总觉得“温婉”是苏若雪的标签,此刻才懂,她的温柔里裹着最锋利的骨——就像她总戴在腕间的翡翠镯,看着温润,砸起人来比砖头还狠。
     下午两点,英美领事官邸的电话铃炸响。
     顾承砚坐在绸庄二楼,听着楼下报童的吆喝:“号外!号外!日商暗吞华厂铁证曝光!”他摸出怀表,指针指向两点五十。
     三点整,日本总领事的轿车驶入法租界。
     顾承砚望着车后扬起的尘土,摸出兜里的铜钥匙。
     这把钥匙能开的,从来不止汇丰的保险库。
     “阿福。”他转身喊人,声音里裹着笑,“去报馆,告诉他们——明早头条,要写‘上海企业家联名护厂。”
     窗外,晚霞把“顾氏绸庄”的招牌染得通红。
     苏若雪抱着一摞新圈好的账本上来,发梢沾着墨香:“托管委员会的名单,我筛了三轮。”她把账本往桌上一放,“就等你一句话。”
     顾承砚望着她眼里跳动的光,突然想起父亲手书上的“实业救国”。
     从前他总觉得这四个字太大,大得像天上的云;此刻他才懂,所谓救国,不过是一群人,守着该守的,争着该争的。
     楼下传来报童的新吆喝:“看呐!英美领事召见日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顾承砚摸出钢笔,在“产业保护清单”最上方写下“顾承砚”三个字。
     墨迹未干,他已听见窗外渐起的人声——那是上海的声音,醒了。
     《申报》的排字房里,铅字盘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
     主笔陈墨轩的手指悬在“经济主权不容践踏”八个大字上,喉结动了动:“顾少东,

第84章 山田之印,终局将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