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仁义不过是粉饰太平的幌子!34;杨国奇嘴角的弧度轻轻向上勾起,他将茶盏重重掼在檀木案上,青瓷碎裂声惊得檐下雀鸟扑棱棱飞起。他负手踱步,玄色锦袍下摆扫过满地瓷片,34;司马消难谋逆作乱,其家族血脉里流淌的叛逆和贪欲之毒,岂是能用圣贤书轻易涤荡的?34;
李德林听后神色一凛,但很快脸上的神色又很快又恢复如初。苏威则将腰间玉佩转得飞快,这是他思忖时的老毛病。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震惊——自孝文帝推行九品中正制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已逾百年,他二人皆由此入仕。现今丞相大人这番言论,这简直就是要掀翻天下士族根基。
34;大人,这…34;苏威刚要开口,杨国奇猛然转身,袍袖带起的风掀翻案上文书。他双眉如利剑倒竖,眼中燃着灼人火焰:34;本相心意已决!司马氏余孽、尉迟后人,凡有违叛朝廷者,其子孙永世不得入仕为官!34;他的拳头重重捶在案上,震得青铜烛台摇晃,34;举荐之法弊病丛生,世家子弟靠祖荫入仕,朝堂简直成了他们结党营私的戏台!34;
李德林喉结滚动,硬着头皮道:34;大人,古往今来,举孝廉、察贤能乃选才正道,骤然废止...34;话音未落,杨国奇已大步逼近,衣袂带起的茶香混着浓烈的药味扑面而来——他常年征战,旧伤发作时总要饮下苦涩汤药。
34;正道?34;杨国奇冷笑,指尖几乎点到李德林鼻尖,34;王衍清谈误国,谢灵运恃才谋反,这些世家子弟的所谓正道,不过是他们祸国殃民的遮羞布!34;他猛地转身,望着窗外篱笆上的牵牛花,声音渐冷:34;从今往后,唯有科举取士,方能筛出真正的忠良之士。34;
苏威上前半步,躬身道:34;大人远见卓识,然科举一事,恐非易事。34;他抬头时,目光扫过杨国奇紧绷的下颌线,34;现今文籍多藏于世家,寒门子弟连笔墨纸砚都难置办,何谈应试?34;
杨国奇背在身后的手攥成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何尝不知这难处?去年巡视青州,曾见一村童用树枝在沙地上练字,问其志向,答曰34;若能识千字,便可为大户记账34;。这一幕如芒在背、曾让他彻夜难眠,遥想后世:华夏国无论男女早已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国民受文化教育的水平全在高中以上。正是由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华夏国的科技水平得到长足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如今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列。自己所处的北周要发展,必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选才任能的渠道抓起。
34;寒门子弟若要跃过龙门,基础文化的教育一定要普及,所以我们要创办官学,让六岁到九岁的孩童享受开蒙教育。34;杨国奇突然开口,声如洪钟,34;从州府到郡县,广设学堂,朝廷出钱购置典籍,聘名师授课。34;他转身时,烛
第一百六十三章 科举肇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