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炮则在日寇登陆瞬间,对有限的河阶区域展开饱和式覆盖打击,最大限度杀伤敌军有生力量。
林译提出的这个方案,实际上与后来南天门战役的防御思路如出一辙。当初日寇在南天门就曾利用一段狭窄、难以展开大规模兵力的河阶,对我方实施覆盖打击。如今林译便是打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日寇也尝尝这种战术的苦头。
这一方案一经提出,便赢得了约翰牛指挥官的高度赞赏,他们欣然接受。联军如此积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按照这个方案,他们只需承担后勤保障以及提供炮火支援的任务,作战压力大大减轻。暂编第55师同样对这一江防计划表示认同,各方达成一致,全力投入防御准备。
随后,部队迅速行动起来,开始紧张有序地布置阵地。约翰牛原先设置的滩头阵地被废弃,仅保留了几处用钢筋水泥修筑的碉堡。这些碉堡用枯枝烂叶伪装掩盖,摇身一变成为隐藏的机枪火力点,随时准备给来犯之敌致命一击。
考虑到实际作战需求与地形条件,林译没有调用高卢鸡火炮。在第一线防御阵地,他精心部署了M2型60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射程可达一千多米,足以对滩头登陆以及爬坡进攻的日军部队进行有效打击。而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81毫米迫击炮则部署在后方,重点应对日寇惯用的“猪突冲锋”战术,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凭借强大火力压制住日寇疯狂的近身突击。
林译深知,面对狡猾且凶悍的日寇,仅靠常规防御远远不够,还需主动出击,以奇制胜。于是,他迅速组织起突击连,并将所有冲锋枪集中调配使用。这些冲锋枪将成为突击连的“利刃”,在关键时刻,能够以迅猛的火力快速清理日寇的突击部队,打乱敌人的进攻节奏。
在兵力部署上,林译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冷静的判断力。他坚持只在前线路阵地部署一个营的兵力。在他看来,当前我方在空中力量上处于劣势,先进战机大多部署在东线战场,亚太地区现有的飞机性能稍显落后,面对零式战机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一旦遭遇敌机轰炸,过于密集的兵力部署只会徒增伤亡。
基于此,林译将部队铺开设置了三处防线,一个团的兵力就这样被合理分配进去。如此能保留一支强有力的预备队。这不仅是为了防范日寇迂回包抄,更是为了在前线吃紧时,能够迅速支援,稳定战局。
林译一系列专业的军事部署,让观察组极为满意。在回复上级的报告中,对他满是溢美之词。
而林译自己或许都没意识到,在过去几年的战火洗礼中,他已经悄然蜕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如今的他,不仅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实战经验更是丰富老到,曾经自身存在的一些毛病和不足,也早已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被改掉。
喜欢。
第57章 驻防河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