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里早已不再招待寻常酒客,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天南地北、行色匆匆的商贾和代理商们。
杨士奇坐在二楼的雅间内,面前的账簿堆积如山。
他虽然年轻,但处理起这些繁杂的事务却显得游刃有余,井井有条。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已经将整个公司的框架搭建了起来,并且初步建立起了一张覆盖大明主要州府的销售网络。
“杨经理,”一个来自两广地区的代理商,满脸堆笑地躬着身子,“您看,我们南边天气热,这新粮种能不能早些运过去?误了农时可就麻烦了。”
杨士奇放下手中的毛笔,抬头看了他一眼,微笑着说道:“陈老板放心,第一批种子已经在路上了。殿下特意交代过,南方的节气与北方不同,你们的货,是第一批发出的。”
“哎哟,那可真是太感谢殿下了!也多谢杨经理费心!”陈老板千恩万谢地退了出去。
送走了这位代理商,杨士奇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这半个月来,他几乎是连轴转,每天睡眠的时间不足两个时辰。
但他的精神却异常亢奋,因为他亲眼见证着一个商业帝国的诞生,也感受到了自己手中那份沉甸甸的力量。
就在这时,沈焱从门外走了进来,将一沓刚刚印刷出来、还带着墨香的纸张放在了桌上。
“士奇,看看吧,《大明日报》的创刊号,新鲜出炉!”
杨士奇眼睛一亮,连忙拿起一张报纸仔细阅读起来。
报纸的头版头条,用加粗的宋体字赫然写着——《神农之种,福泽万民——记大明皇家种子公司之创立》。
文章洋洋洒洒,详细介绍了玉米、红薯、土豆三种新作物的巨大意义,以及澳王殿下心怀天下,成立种子公司,欲将此等神物推广天下的宏愿。
而在报纸的中缝和不起眼的位置,则刊登着几篇没有署名,却内容劲爆的“奇闻异事”。
一篇名为《江南路,商旅难》,讲述了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人,在运送“新奇货物”的途中,屡遭“水匪”打劫的悲惨经历。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地方治安的担忧和对幕后黑手的隐晦指控。
另一篇则更有意思,标题是《凤阳怪事录:稻草卖出黄金价》,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描写了凤阳地区某些“大户人家”,将寻常的种子包装一番,便以天价出售,牟取暴利。
文中虽未点名,但“义惠”、“安陆”等名字被巧妙地化用在故事中,明眼人一看便知说的是谁。
“好!好一个‘春秋笔法!”
杨士奇拍案叫绝,“沈兄,你这手笔,可比直接点名道姓要高明多了!既能让百姓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又让那帮人抓不到任何把柄,只能吃个哑巴亏!”
沈焱得意地笑了笑:“这可不是我的功劳,都是道衍大师指点的。大师说了,舆论这东西,就像水一样,要润物细无声,不能搞成惊涛骇浪,否则容易翻船。”
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志同道合的光芒。
他们都清楚,这张小小的报纸,就是殿下投向那帮凤阳勋贵集团的一柄利剑。
……
喜欢。
第147章 《大明日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