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TVB《Running Man》首期播出当晚,香港的夜空仿佛都被这档横空出世的综艺节目点燃了。收视数据次日清晨新鲜出炉——平均收视82%,峰值冲破95%,这个数字像颗炸雷在电视圈炸响,打破了香港收视纪录。彼时全港不足600万人口,意味着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两个守在电视机前,跟着尖沙咀的海风、太平山的缆车、维港的渡轮,与屏幕里的明星们一同奔跑、欢呼、心跳。
媒体的版面,被“跑男现象”彻底占领。 《明报》头版用整版篇幅刊登标题《跑出综艺新纪元》,配图是江雪珑四人在天星码头狂奔的背影,文字里满是惊叹:“当传统综艺还在棚内玩着猜谜游戏时,《Running Man》已将香港变成了巨型游乐场,这种无边界录制的勇气,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综艺。”
《东方日报》则将笔触落在“真实感”的破壁上,大标题写着《当黄蓉收起妙计,杨过放下长剑——镜头里的他们,原来和你我一样》。文中细数翁美菱落水时的憨态、刘得华倒立时的窘迫、江雪珑撕名牌时的张力、汤镇夜脱外套耍宝时的荒唐,直言“观众第一次看到明星们放下剧本、摘下角色面具后真实的样子,同每个人一样会迷茫、苦恼、纠结,又执着、努力、不服输,比看他们演大侠更过瘾”。
就连一向严肃的《大公报》也忍不住评论:“这档节目让香港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原来天星码头的晨光、太平山顶的雾、中环地铁的人潮,能被镜头拍出如此鲜活的生命力。”
市民的生活,彻底被“跑男”的余波席卷。 清晨的茶餐厅里,师奶们捧着热奶茶讨论“没想到撕名牌最猛的不是杨过和郭靖,而是小龙女”;出租车司机在电台里点播《铁血丹心》时,还忍不住跟DJ插一句“黄日骅被刘得华撕名牌时,我老婆在旁边掐着我的胳膊喊:靖哥哥加油”;路边结伴放学的女生们凑在一起感叹“没想到卧底组合竟然是真情侣,一期节目炸出了翁美菱和汤镇夜的地下情!”
尖沙咀海滨长廊成了新晋打卡点,总有晨跑的人学着节目里的样子,边跑边张开双臂喊“Keep Running”;太平山缆车的工作人员发现,游客突然多了三倍,孩子们指着车厢后排大喊“这是小龙女他们坐过的位置”;连尖沙咀地铁站的自动贩卖机前,都有人模仿欧阳锋的样子拍着机器喊“给我可乐”。——这档节目像条无形的线,把香港的大街小巷、各行各业都串在了一起,成了全城人共享的快乐密码。
业界的震动,更是颠覆性的。 TVB内部“户外综艺企划”一夜之间堆满了总监的办公桌;亚视的制作人盯着收视报表沉默半晌,最后拍板“立刻照搬模式,找女明星来录一档Running Lady”;广告商们挤破了TVB的门槛,《Running Man》的赞助费三天内翻了五倍;连节目里明星穿的“Longles”T恤都被观众来电问爆了,电视台员工举着听筒摇头:“真可惜,江小姐的品牌店还没有开业,不然还不卖断货?”;导演们私下聚会时,话题总绕不开“无剧本”这个点——“原来无剧本、无演绎,让明星自己吵吵闹闹反而更好看”“我们要不要提案一个:让明星们找个地方,什么也不干,光聊天看风景的户外综艺?”;资深综艺人在专栏里感慨:“《Running Man》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看到观众要的不是精致的表演,而是真实的生命力。它就像一场综艺革命,逼着所有人扔掉老一套,重新学走路。”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香港综艺史,总会把1983年1月这一天视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综艺是棚内的游戏、预设的笑料、明星的表演;在此之后,综艺可以是街头的追逐、突发的意外、真实的情绪。《Running Man》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激起了全民追更的涟漪,更彻底改写了综艺节目的创作逻辑——原来,最好的舞台不在摄影棚里,而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寸风景里;最动人的故事不在剧本里,而在明星与素人、欢笑与汗水、竞争与协作的真实碰撞里。
那一天,全香港都记住了那句口号:“Keep Running!”而这档节目,确实带着整个香港的综艺行业,跑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n
第252章 看热闹不嫌事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