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儿都愿意找他商量。
然而,在这特别的地方,这所谓的“人见人爱”,却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背后是大家相互理解的善意,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美好景象,如同温暖的大家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谁家的孩子没人看了,邻居会帮忙照管;谁家的农活忙不过来了,乡亲们会主动搭把手,不计较得失。
邱癫子马上说出他的需求,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他急需要杏花嫂帮忙,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急切,让人无法拒绝:“我马上就要翻到屋檐这儿了,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这个位置下面没放啥贵重物品,就是堆了些柴火,就算有点小疏漏,站在地上用长竹竿也能调整。所以,我只要把破瓦片抽出来换掉,再清理清理好瓦沟里的杂物,那些杂物有落叶、有鸟粪,还有小石子,不清理掉会堵住水流;把瓦片转个方向,码得更紧实点,让凸槽和凹槽严丝合缝,就不用全部翻盖了,这样至少能快一半——你觉得咋样?”
他的声音低沉而恳切,每一个字都透着真诚,仿佛在邀请杏花嫂加入,引导她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让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他说这些话时,特意放慢了语速,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讲清楚,怕杏花嫂没听明白。
“你拿主意就行,你说行就行。反正你是内行,经验丰富,往后要是出了啥问题,再找你解决。”翻盖房子到了屋檐位置,用添瓦的办法也挺常见的,既节省时间又能保证质量,杏花嫂对此也有所了解——去年她家东厢房的屋檐就是这么修的,到现在都没漏过雨。她的语气中带着信任和认可,眼神里没有丝毫怀疑。
然而,在这特别的氛围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寻常,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结果。
屋檐下的阴影里,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悄然移动,是一只偷食的老鼠,还是别的什么?
杏花嫂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心跳漏了一拍。
“那行,只要你没意见,就这么定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找根长竹竿,要结实点的,不能有虫蛀,不然捅着捅着断了就麻烦了。站在地上,对着天光,帮我瞅瞅哪些位置的瓦片破了、漏光了,你就用竹竿轻轻捅捅那些破瓦,给我做个记号,我先把破瓦抽出来……明白不?”邱癫子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欣慰,仿佛得到了重要的支持,语气也变得更加轻快,连干活的动作都加快了几分。
邱癫子说着,从房檐上探下半个身子,阳光在他背后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边缘泛着柔和的光晕,像是一尊被镀了光的雕像,庄严肃穆,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手臂肌肉线条分明,握着瓦刀的手稳定有力,仿佛他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家园的安宁。
杏花嫂看着他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仿佛被他的专注和坚定所感染。
她点了点头,转身去找长竹竿,脚步轻快了许多,之前的不安也消散了不少。
她知道,接下来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只要他们齐心协力,一定能顺利完成,就像忧乐沟的人们世代相传的那样,用勤劳和智慧克服一切困难,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她在院角的柴房里找到了一根合适的竹竿,那竹竿是前年砍的楠竹,笔直挺拔,没有一点弯曲,表皮光滑,粗细刚好能握住。
她用布把竹竿上的毛刺擦掉,又晃了晃,确认结实,才扛着竹竿走到屋檐下,抬头对房顶上的邱癫子说:“竹竿找着了,你看这根行不?”
院子里的五个流浪孩子,此刻正围坐在一起,小声地交谈着。
他们的脸上带着好奇和期待,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向往。
年纪最大的那个孩子叫石头,大概十二岁,黝黑的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正给其他四个孩子分配任务:“我力气大,负责搬最重的瓦;丫蛋眼神好,负责挑拣瓦片;小胖你动作慢,就负责把瓦片码整齐……”其他孩子都认真地点着头,眼神里满是信任。
虽然年纪小,但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想要为修缮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从早上就跟着邱癫子来到这里,看着邱癫子在房顶上忙碌,心里早就跃跃欲试了。
石头甚至偷偷学着邱癫子的样子,用手比划着铺瓦的动作,惹得其他孩子一阵偷笑。
远处的田野里,稻浪翻滚,如同金色的海洋。
风吹过,稻穗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忧乐沟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阳光、风声、蝉鸣,还有人们的劳作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夏日交响曲,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邱癫子在房顶上继续忙碌着,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有力。
喜欢。
第350章 口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