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完美结合,是木匠技艺的巅峰之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活着的棕木本就难以捉摸,其生长缓慢,一年仅长一寸,性情执拗,认死理,你若善待它,定期施肥浇水,它便茁壮成长,枝叶繁茂;你若伤害它,砍伐其旁的小树,它便停止生长以示抗议,几年内都不见变化。
如今被斩首截尾、锯成两半且干透,失去了与大地的联系,想要与之沟通更是难上加难,如同与一个失忆的人交流,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拼凑过往,还原它当年的模样。
邱癫子也不敢奢望能像与活物交流那般顺畅,只希望能捕捉到一丝残留的记忆碎片,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画面,一个简单的情绪,能让他了解这架梯子的过往。
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恰似一群渴望探索的蜂蝶,色彩斑斓,充满活力,人人皆有,那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是文明发展的基石。
而如何合理释放与收回这份好奇,却是一门需要通过修养才能不断进步的学问,如同放风筝,既要让风筝飞起来,探索高空的风景,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景象,又要掌控好线,不能让其失控,被狂风卷走,最终还能稳稳收回,这便是“收放自如”的境界,是《中庸》中“执两用中”的体现。
邱癫子集中精神,排除杂念,将所有心神都投入到与梯子的沟通中,脑海中一片空明,只剩下感知与探索,达到了《庄子》中“心斋坐忘”的状态。
他将自己的思感幻化成一窝蜜蜂,成千上万只,每一只都小巧而灵活,带着金色的光泽,那是“离火”的象征,代表着光明与探索,沿着棕木的纤维脉络嘤嘤飞舞、嗡嗡作响,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的毛孔中,每一个细胞里,如同考古学家用小刷子清理文物上的泥土。
在这过程中,努力收集着比花粉还要细微无数倍的信息——那些是树木生长时留下的记忆:
春天抽新芽时的喜悦,细胞分裂的声音如同爆米花般清脆; 夏天枝繁叶茂时的骄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节奏如同交响乐; 秋天叶片枯黄时的叹息,叶绿素分解的过程带着淡淡的忧伤; 冬天赤裸枝干时的忍耐,积蓄能量的过程如同修行者打坐; 是被砍伐时的痛苦:锯齿切入树干时的撕裂感,纤维断裂的声音如同琴弦绷断; 倒下时的震动与绝望,与大地分离的瞬间如同被母亲抛弃; 与大地分离时的不舍,根系断裂的疼痛如同骨肉分离;是成为梯子后的经历:
被人踩踏时的承重,感受到不同人的体重与情绪; 被雨水浸泡时的冰冷,努力抵抗着腐朽的侵蚀; 被阳光暴晒时的灼热,吸收着能量增强自身的阳气。
随着蜜蜂的探寻,周围空间开始扭曲,一道道奇异的光影如闪电般划过,红的像血,是棕树的汁液; 紫的像毒,是山崖的邪气; 黑的像墨,是冤魂的怨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诡异的画面; 邱癫子耳边传来阵阵凄厉的哭号,像是无数冤魂在倾诉,声音尖锐,刺入骨髓,让他忍不住想要捂住耳朵,却强自忍耐,他知道这是获取真相必须承受的代价,是揭开秘密的必经之路。
一番探寻后,群蜂归巢,将收集到的信息带回,如同远征的军队带着战利品凯旋,蜂腿上沾满了记忆的花粉。
可收获却并不丰厚,信息零碎而混乱,如同拼图被打乱,散落在脑海中,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画面,大部分都是模糊的情绪与片段,如同被打碎的镜子,只能看到零星的反光,折射出当年的片段。
邱癫子将这些信息汇聚心底,如同将颜料涂抹在心灵的调色板上,经过拼凑、组合——将相似的信息归类,把痛苦的记忆放在一起,形成一条悲伤的河流;把喜悦的片段放在一处,组成一片快乐的田野; 洗刷、过滤——去除无用的干扰,剔除那些与主题无关的杂音,如同淘金者筛去泥沙; 再反复“感光”——用灵觉不断梳理,让模糊的信息逐渐清晰,如同暗房中的照片慢慢显影。
终于得到了一张影像极为模糊的“底片”,那底片上的图案暗淡不清,只能看出大致的轮廓,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看世界,却蕴含着惊人的信息量。
这张“底片”仅有一张,且残缺不全,边缘处还有磨损的痕迹,像是被老鼠啃过,又像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侵蚀,布满了划痕与污渍,如同出土的文物,带着历史的沧桑。
即便邱癫子运用心眼去看,调动全身的灵觉去感知,将所有感知力都集中在这张底片上,也难以辨清其中究竟,那些轮廓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摸不着,让人抓不住重点。
喜欢。
第233章 极模糊的底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