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打碎的玻璃,闪烁不定。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很重要,不仅关乎汪家的安宁,也关乎他作为风水师的名声,更关乎这片土地上那些看不见的气场流转,他必须小心翼翼,全力以赴,像走钢丝一样,不能有丝毫差错。
她宁愿将自己的美丽低调地藏起来,不掺一丝虚假,也不过多张扬。
不描眉画眼,黛青色的眉黛是自然生长的弧度,像新月划过夜空,边缘柔和得没有一丝棱角; 不涂脂抹粉,脸颊的红晕是劳作后气血充盈的自然色泽,如晨露染过的桃花,带着湿润的光泽。
素面朝天,让那份美以最本真的姿态呈现,如同山间的野花,生于石缝却不卑不亢,根系深扎贫瘠的土地,汲取微薄的养分,默默绽放,自有芬芳随风飘散,不招摇却沁人心脾,让途经的樵夫、采药人不自觉地驻足,感受那份未经雕琢的生机。
以农村的观念来看,这才是“真正善待自己的美丽”。
美貌的真实指数越高,就越是善待了自己。
农人们常说“好麦子不用扬,好姑娘不用妆”,这份对自身美丽的珍视,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如同农人珍惜自己种下的庄稼——春耕时细心选种,剔除瘪粒与杂质,只留下饱满的种子; 夏耘时耐心除草,顶着烈日弯腰劳作,不让杂草争夺养分; 秋收时用心晾晒,将谷物摊在干净的竹席上,让阳光充分渗透每一粒果实。
用心呵护却不强求,顺应自然的规律,让美丽如作物般自然生长,不被外界的浮华所侵扰,如同璞玉未经雕琢,却自有其温润的光华。
只有真实的美丽,才能更长久。
因为这其中,已然集“真善美”于一身。
真诚面对自己的容貌,眼角的细纹是岁月的勋章,记录着每一次欢笑与辛劳,而非瑕疵,不掩饰不做作; 善良对待世间万物,给流浪儿一口热饭时的温柔,为邻里帮一把手时的爽快,让美丽有了温度,不再是冰冷的皮囊; 美好的形态与美好的心灵相契合,如同一颗饱满的果实,内里的甘甜与外在的饱满相得益彰,咬开果皮能尝到汁水的丰盈,剖开果核能看到种子的坚实。
这样的美丽才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如同陈年的佳酿,越久越醇厚,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温润动人,让初见时的惊艳转化为久处后的安心。
她的每个姿势都充满原生态的韵味,自然天成。
站立时,如村口的老槐树,扎根于土地,枝干挺拔而稳重,树皮上的裂纹是风雨的印记,却更显苍劲; 根系深扎大地,蔓延数丈,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默默守护着村庄的安宁。
行走时,似山间的溪流,脚步从容而流畅,不疾不徐,每一步都踩在实处,脚掌与地面的接触发出轻微的声响,却又带着水的灵动,绕过石块时的蜿蜒,遇到洼地时的汇聚,都顺应着自然的肌理。
劳作时,像田埂上的耕牛,四肢稳健,腰身微沉,肩胛的肌肉随着动作微微起伏,将力量均匀地传递到每一个动作中,拉犁时的沉稳,饮水时的从容,都透着与土地相融的质朴。
偏偏就是这种不加雕琢的美,让人越看越觉得好看,美得没有边际,如同辽阔的田野,一眼望不到头,却处处是风景——田埂的曲线勾勒出土地的轮廓,麦苗的起伏涌动着生命的浪潮,野花的点缀绽放着不经意的惊喜,都恰到好处,构成一幅动态的田园画卷。
邱癫子既然已经有了那种心思——对风水奥秘的探索之心,又修炼了《蜂花柬》中的“风熄蜂飞”心诀,最擅长调节自己的情绪。
那心诀如同一剂良药,能平息内心的躁动,让他在纷繁的思绪中保持一份清明,如同在狂风中稳住的船帆,帆绳虽紧绷,却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不被外界的风浪所左右。
他能在喧嚣中听见风的私语,在杂乱中看清气的流动,这份定力让他在观察黎杏花时,总能透过表象触及本质。
他的目光早已不同于常人,通过《蜂花柬》的嗅香、辨色、知味、尝鲜等法门,他能从万物中感知到常人无法察觉的气息与能量。
嗅香能分辨草木的兴衰之气,春草的青涩与秋草的枯败在他鼻端截然不同; 辨色能看透气场的明暗变化,屋角的阴翳与庭院的暖阳在他眼中呈现不同的光晕; 知味能品味水土的甘苦,村口老井的清甜与后山溪流的凛冽在他舌尖泾渭分明; 他不仅能无视她衣物的遮挡,感受到衣物下身体散发出的生命活力;&
第220章 女人是风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