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1章 不偏不倚的风水宝地[1/2页]

水不暖月 谁解沉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什么能修学校呢?
     因为学校本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爱折腾,鼓励学生在探索中犯错、在修正中成长,如同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前行,从摔倒中学会站稳,膝盖磨破了就贴上草药,继续前行;从错误中汲取经验,错题本写满了就再换一本,反复琢磨。
     这种折腾,不是无意义的胡闹,而是如同熔炉炼金,在反复的锤炼中去除杂质,让学子们百炼成钢。
     不正与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吗?
     家父的声音带着几分笃定,目光扫过窗外沉沉的夜色,雨丝在灯光下划出细密的银线,如同天地间织就的一张巨网,将整个忧乐沟笼罩其中。
     他仿佛能穿透这雨夜,看到学堂里学子们挑灯夜读的身影,油灯下,他们专注的脸庞被映照得格外清晰,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那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像是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是知识在心底生根发芽,那是知识生长的声音,充满了希望与力量。
     可修住宅就完全不一样了。
     住宅讲究的是安居乐业,以安稳为首,如同港湾庇护船只,任外面狂风巨浪,惊涛骇浪拍打着海岸,港湾内始终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容不得半点动荡。
     正所谓骑虎难下,虎皮大椅可不好坐,那看似尊贵的位置,实则暗藏凶险,如同站在悬崖边缘,脚下便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
     他顿了顿,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击,发出清脆的声响,“笃、笃、笃”,像是在强调其中的利害,每一声都敲在人心上,提醒着切勿因贪慕虚荣而陷入险境,如同警钟在寂静的夜里长鸣。
     这么大一座山,却没有一户人家居住,仔细想想,也就说得通了。”
     家父的话语,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在李大爷的心上,让他原本混沌的思绪渐渐清晰,那些过往的疑惑如同被阳光驱散的迷雾,一点点消散。
     李大爷的眉头缓缓舒展,眼角的皱纹也随之松开,眼中的迷茫被明悟取代,他终于明白,有些地方看似完美,如同包裹着糖衣的毒药,实则暗藏的风险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
     “李大爷,大概分析到这儿,我们说的那块宝地,对左边的山要敬而远之,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既不亵渎其灵性,如同对待神明般心怀敬畏,不敢有丝毫的轻慢;也不被其气势所压,坚守自身的风骨,如同青松在寒风中挺立; 右边的老虎也不能靠近,得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避免被其凶威所伤,就像与猛兽保持警惕的间距,时刻防备着突如其来的攻击;对寨子山既不能太过卑微,失了风骨,如同挺直腰杆做人,不卑不亢;也不能让‘出料口的‘料淋到背上,更不能淋到头上,以免被运势所累,如同避开头顶的落石,小心翼翼。
     这样一来,它的面积是不是就显得不太宽敞了?”
     家父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深思,仿佛在脑海中精密地计算着宝地的边界,每一寸土地的取舍都经过审慎的考量,如同一位严谨的工匠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品,容不得半点差错。
     当家父提到对左边的山要敬而远之时,李大爷心里“咯噔”一下,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浑身一震,那股电流从头顶窜到脚底,让他瞬间清醒,头发都仿佛竖了起来,对于家父所说的正在削红苕的我所秉承的山性,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领悟。
     他这才明白,那份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并非冷漠,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与自持,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如同老祖宗传下来的处世箴言。
     都说三岁看老,小小的我,天生就与人保持着一段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对谁都不太亲近,仿佛在我与外界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那屏障并非拒绝,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如同蜗牛的壳,在纷繁的世界中为自己保留一片安宁,不受外界的纷扰; 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不随意打扰别人的空间,如同串门时会先在门外咳嗽一声,以示提醒。
     李大爷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目光中,似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有惊讶于这般年幼便有如此心性,小小年纪便有大人般的沉稳,不吵不闹,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 有理解了这份距离背后的深意,懂得了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如同在喧嚣的集市中保持一份宁静;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仿佛看到了一株正在悄然生长的松柏,虽稚嫩却已显露出坚韧的风骨,未来定能长成参天大树,遮天蔽日。
     然而,他问出的,却是另外的话。
     李大爷问家父这个问题,我印象格外深刻,仿佛那一刻,时间都为这句话而静止,周遭的雨声、风声都消失了,只剩下他沉稳而带着急切的声音,如同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余音袅袅:“陈师傅,要是您这么说,可就难办了。
     到底该怎么丈量这块宝地的长和宽呢?

第181章 不偏不倚的风水宝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