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1章 字即是我,书法境界[2/2页]

水不暖月 谁解沉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幽暗秘密,知道教育对这些孩子的重要性!”
     颜顺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如同学生得到了老师的指点,茅塞顿开,之前的困惑一扫而空,眼神变得明亮起来。
     “所以啊,咱们今天把大家伙儿召集来,村里的教育振兴计划,都跟你们讲了无数遍了,按说你们早该心中有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教育大事可不是儿戏,更不是菜市场买菜,能讨价还价,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村子的发展,是根基,是命脉,如同大树的根,深扎在土壤里,才能枝繁叶茂。
     这是明摆着的事儿,可你们呢,就是把它当耳边风,不当回事,不往心里去,更别提落实到行动上了……”
     听到人都到齐了,吴楚快步离开简洛小学,直奔村委办公室,脚步坚定,带着一种使命感,鞋底踩在泥土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战鼓在擂动,为他的前行助威。
     他站在主席台的条桌前,那桌子是从学校借来的,铺着一块红色的绒布,已经有些褪色,露出里面的白色布料,像老人头上的白发,一开口,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那是激动与责任交织的表现,对着台下数十名坐着的村民和干部,严肃地训起话来,每一个字都像是锤子,敲打在众人的心上,希望能敲醒他们麻木的神经。
     村镇上的干部下乡讲话,常带着对乡土的热忱与对民生的关切,他们的话语或许朴实无华,却藏着对乡亲们的真心,就像田埂上的稻草人,默默守护着一方土地的希望,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份接地气的真诚,能把大道理讲成家长里短,让人听得进、记得住。
     应主任提高音量,语气里满是恳切:“……话多了没用,说再多不如做一件实事,跟乡亲们掏心窝子说,都是为了孩子好,不来点实在举措,你们就不知道这教育的根基有多重要,它是百年大计,是村子的希望,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咱们今天,就得为孩子们的将来搭把手、出份力!”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你们村在今年上半年,适龄儿童辍学三人,这背后是三个家庭的未来,是三个孩子被阻断的梦想,他们可能原本能成为医生、教师,却因为辍学而错失机会; 教学设施损坏七处,教室的窗户玻璃碎了,寒风灌进教室,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握着笔的手都在颤抖; 桌椅摇晃了,孩子们写字都得用手扶住桌面,稍不注意就会摔倒,这影响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是他们成长的土壤,土壤贫瘠,禾苗怎能茁壮成长;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率不足三成,家校脱节,孩子的教育成了学校单方面的事,如同一个人的独舞,跳得再好也缺少互动的精彩,这还只是我们已经调查出来的。
     你们简洛村,这么多影响教育振兴的事儿,居然没一个人主动反映,难道你们都被眼前的琐事蒙蔽了双眼?
     看不到长远的未来吗?
     是觉得日子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还是根本就不关心下一代的死活?”
     吴楚的目光锐利,如同鹰隼,扫过台下的每一个人,希望能唤醒他们的重视,让他们从麻木中惊醒,看清教育对孩子、对村子的重要性。
     吴楚面色冷峻,寒星般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低沉威严,如同乌云中的雷声,带着震慑人心的力量:“瞧瞧你们,各位以及简洛村的村民们,对教育重视程度淡薄到麻木!
     基于此,我宣布:今天,该修缮的设施,立刻动工,找村里的工匠王师傅,他手艺好,盖房子、修桌椅都不在话下,材料不够就凑,各家各户有多余的木板、钉子都可以捐出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辍学的孩子,务必劝返,村干部上门做工作,了解情况解决困难,是家里缺劳力我们可以组织村民帮忙,是没钱买课本我们可以发动捐款,总之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拒不配合的,加强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用身边的例子告诉他们,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需要资金的,大家共同想办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把教育搞上去!
     徐会计,宣读补充方案!”
     这话一出,村民们瞬间炸开了锅,原本安静的会场像被投下炸弹,嗡嗡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如同沸腾的水,气泡不断涌现又破裂,充满了各种情绪——惊讶、不解、无奈、抵触。
     后排几个村民满脸无奈,眉头紧锁,如同拧在一起的绳子,小声嘟囔:“这日子本就紧巴,地里的收成刚够糊口,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现钱,哪还有余钱投到学校里,不是不想,是实在没办法啊,总不能让家人饿着肚子去捐钱吧。”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面露难色,嘴唇嗫嚅,似有苦衷,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那衣角已经洗得发白起球,露出里面的棉絮,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
     “这也不能全怪大家!”
     颜顺赶忙接过话茬,神色焦急,声音尖锐,试图缓和气氛,如同在火场中寻找出路,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家想想,咱们这儿教育基础薄弱得惊人,起点低,底子薄,就像一张白纸,要画出美丽的图画,得比别人多下几倍的功夫,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拿简洛村的小学来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个老师要带好几个年级的课,李老师既要教一年级的拼音,从‘a、o、e教起,又要带五年级的算术,讲解复杂的应用题,忙得脚不沾地,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全乡十三个村,适龄学生超八百名,而老师只有三十多位,严重配比失衡,平均一个老师要管二十多个孩子,哪能顾得过来,每个孩子得到的关注少得可怜!
     咱们整个龙王镇,下辖六个乡,学校设施缺口不小,不是只有咱们村这样,大家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先重视,谁就能抢占先机,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同志们呐,教育跟不上,后代难发展,眼界打不开,只能困在这山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我们的老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不重视后果不堪设想,会一代穷下去,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
     村民们听着,有的无奈叹气,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他们,如同被浓雾困住,看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的一脸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眼神空洞,仿佛失去了灵魂,对未来没有任何期待。
     人群中,一个年轻小伙子忍不住低声嘟囔:“道理没错,谁不想让孩子有出息,可手里实在紧张,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柴米油盐哪样不要钱,孩子生病、老人养老都需要钱,这不是为难人吗?”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袖口卷着,露出黝黑的胳膊,胳膊上还有几道划伤,那是干农活时留下的,他的话引发一片附和,村民们满脸纠结无助,仿佛被乌云笼罩,看不到希望,会场的气氛又陷入了沉闷,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树立起强烈的教育优先意识,把它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如同种地要先松土,土壤疏松了,种子才能发芽; 盖房要先打基,地基牢固了,房子才能结实。
     鉴于简洛村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工作在全乡落后,辍学、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家校配合不力屡见不鲜,问题突出。
     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自发提议,乡邻们也都点头认可,决定发起教育振兴募捐,款项将全部用于学校修缮和助学,一分一毫都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监督。
     每位村民自愿捐助,多少不限,是份心意,一杯酒钱,一盒烟钱,却能为孩子买一支笔,一张纸,让他们有工具学习; 村干部带头参与,不搞特殊,和大家一起出力,起个表率作用,不能只说不做,要以身作则,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一起把这教育的火塘烧得旺些,让孩子们能在暖烘烘的知识里长本事!”
     颜顺的声音带着恳切,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希望能唤起大家的共鸣,他的拳头紧握,指节发白,仿佛在给自己打气,也在给村民们传递信心。
     此时,简洛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用毛笔在废旧报纸上练习写字,那是村民们从家里找来的旧报纸,有的是过期的《新安日报》,上面印着国家大事; 有的是供销社的包装纸,背面还印着商品广告和价格,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边角也残缺不全。
     一个个歪歪扭扭的“人”字在纸上铺开,如同一个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生命力,笔画间带着倔强的气息,不服输,不放弃。
     方雨特意留下的书法拓本被压在讲台的玻璃下,那是他精心挑选的“人”字范本,是他练了三个月才满意的作品,拓本上的字迹仿佛有生命般,笔画流畅,气韵生动,起笔如高山坠石,力道千钧; 行笔似行云流水,飘逸洒脱; 收笔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与孩子们笔下的字迹产生着微妙的呼应,仿佛在指引着他们,纠正着他们的笔画,用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们的手腕,让他们的笔触逐渐变得平稳。
     负责代课的老师姓刘,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留了下来。
     ? ?章节名称请以内文中所显示的为准。
    喜欢。
  

第121章 字即是我,书法境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