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龙王镇的暑气在正午时分蒸腾如沸。
沥青路面被晒得发软,车轮碾过能留下清晰的辙痕,五分钟后才缓缓平复。
墙角的老黄狗舌头伸得老长,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涎水在地面积成小小的水洼,很快又被热浪蒸发成白色的盐渍。
“茶倍儿健”院落的白墙灰瓦被烈日晒得发烫,用手一摸能灼得人缩回手,指尖残留着灼热的刺痛感。
墙根处的苔藓蜷缩着干枯的叶片,绿中泛着焦黄,像被揉皱的绿纸。
连蝉鸣都透着倦怠,叫声有气无力,像是随时会断了弦的提琴,断断续续地拉扯着午后的寂静。
墙面上深浅不一的裂纹里,还嵌着去年春节残留的春联碎屑,红底黑字的“福”字只剩半片,笔画边缘已经发黑发脆。
此刻随着微风轻轻颤动,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是赵大爷去年贴春联时,梯子打滑留下的痕迹,当时他还念叨着“碎碎平安”。
檐角铜铃在热浪中偶尔发出慵懒的轻响,铃舌上的铜锈蹭在铃壁上,留下暗绿色的痕迹。
本该是个被瞌睡浸透的午后——老人们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扇面上的墨迹被汗水晕染成模糊的云纹; 孩子们趴在八仙桌上午睡,嘴角挂着晶莹的口水; 连院子里的狗都蜷在枇杷树荫下打盹,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扫着地面——却因一声惊叫,彻底搅碎了夏日的慵懒,将平静的院落卷入了风暴的中心。
矮大娘常年坚持锻炼,每日寅时便起身打拳,虽未练就绝世身手,但经年累月的磨砺赋予她远超常人的敏捷反应。
此刻脚下的碎砖让她一个趔趄,踝关节以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扭转,又迅速复位,动作的连贯性丝毫未受影响。
当滚烫的开水裹挟着飞旋的瓷片袭来,她如受惊的燕子般轻盈后撤,肩胛骨后缩,脊椎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后背紧贴着斑驳的老墙。
青砖上凹凸不平的砖纹硌得肩胛骨生疼,冷汗瞬间浸透了贴身的布衫,冰凉的触感顺着脊椎蔓延开来。
她的目光死死盯住竹林边嬉笑的几个孩子——六岁的虎娃正举着竹蜻蜓奔跑,竹片削成的翅膀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发梢还沾着草屑; 邻家阿囡蹲在溪边,用柳枝搅动着浅浅的水洼,水面折射的光斑在她脸上跳跃,裙摆沾着泥点。
这些画面如烙铁般印在矮大娘眼底,视网膜上残留着孩子们奔跑的残影。
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留下弯月形的血痕,耳中轰鸣着自己剧烈的心跳,咚咚声与远处的蝉鸣重叠在一起,形成混乱的节拍。
方才若慢半分,飞溅的瓷片怕是已经划伤孩子细嫩的皮肤,虎娃的额角上周才磕破了皮,现在还贴着狗皮膏药。
墙根处的苔藓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孢子粉簌簌飘落,仿佛在无声地为她祈祷,盼望着这场风波能早日平息,更盼望着孩子们能远离这场突如其来的危险。
它们见证过无数个平静的午后,此刻却在不安地颤抖。
她想起平日里在院落里教孩子们辨识草药的场景,金银花的黄白花瓣、薄荷的锯齿叶片、艾草的绒毛触感,那些稚嫩的手指捏着草药的模样,此刻却可能因这场误会陷入险境。
愧疚与担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这一刻,她多希望能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一道屏障,将孩子们与危险隔绝开来。
就像小时候父亲张开双臂护住她躲过受惊的马群,此刻她也想成为那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汪二爷的瞳孔在危机中骤然收缩,虹膜边缘的血丝如同蛛网般蔓延。
三十载屠夫生涯锤炼的本能彻底苏醒,延髓发出的指令跳过大脑皮层,直接传递到运动神经。
肌肉记忆比思维更快做出反应,肩背的三角肌猛地贲张,肌肉纤维如弓弦般绷紧,手臂如钢鞭般甩出,肘部的角度精准控制在 120度。
他的手腕微微翻转,手中的黄荆条子不再是寻常竹枝,而是一把无形的杀刀。
表皮的绒毛在高速挥动中被气流剥离,露出内里青黄的肌理,纤维在应力作用下发出细微的嗡鸣。
每一次挥动,都带着庖丁解牛般的精准,腕间的力道顺着条子游走,在空气中划出凌厉的弧线。
碎瓷片撞上条子的三分之二处——那是弹性与硬度的黄金分割点,被巧妙地弹向两侧,落地时已失却力道,在青石板上滚动出细碎的声响。
碎裂的茶碗在空中炸开晶莹的碎片,如同一场突然降临的琉璃雨,棱角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却始终未能沾到他和矮大娘分毫。
最危险的一块半月形瓷片擦着矮大娘的发髻飞过,斩断了三根青丝。
围观者只觉他动作大开大合,却不知每一次格挡,都暗合着屠宰时寻找牲畜要害的韵律——挑喉时的斜刺 45度、断筋时的横向切割、卸骨时的纵向发力,这些杀戮技巧此刻化作守护的招式,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汗水顺着他脖颈的沟壑滑落,在喉结处汇成小溪,浸透了粗布短衫,深灰色的布料变成了深褐色。
却浇不灭他眼中锐利如鹰的光芒,那是见过血光、经过世故的沉稳,是临危不乱的底气,瞳孔深处倒映着飞溅的碎片,却毫无惧色。
他回想起年少时第一次握起屠刀的场景,父亲粗糙的手掌包裹着他的小手,刀刃切开猪皮的瞬间,温热的血溅在鞋面。
父亲教导他“刀下有仁,心中有义”,此刻这句话在他心中愈发清晰,手中的黄荆条子不仅是防身武器,更是守护他人的正义之杖,杖身的温度随着他的体温升高。
在龙王镇,黄荆是刻入村民血脉的记忆图腾。
漫山遍野的黄荆丛,是孩童的乐园,是老人的药箱,是农家的柴薪,是刻在岁月里的符号。
漫山遍野的黄荆,大的枝干虬曲苍劲,如饱经沧桑的老者,树皮粗糙得如同老农的手掌,裂纹里嵌着泥土和草籽,记录着岁月的风雨; 小的细如竹签,嫩绿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顶芽泛着鹅黄,充满生机,似灵动的少年。
农闲时,孩童们会用荆条编织捕蝉的网兜,竹圈撑着蛛网,在槐树下奔跑追逐,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 寒冬里,老人将荆柴投入灶膛,火焰舔舐着柴薪,噼啪作响,跳动的火苗里升腾起阖家团圆的暖意,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在暮色中蜿蜒。
黄荆条子新鲜时,弹性十足,质地脆,九十度以下能随意弯成各种形状,编出五角星、小篮子; 九十度以上,无需刀具便可轻松折断取用,纤维断裂时发出清脆的“啪”声,因此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利器”,扬起时带着风声,落在身上却只会泛红不会破皮,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教诲。
不仅如此,黄荆一身都是宝,它本身是优质的燃柴,燃烧时火焰旺盛,热力持久,灰烬细腻可做钾肥; 叶子、皮子、种籽、根须,都是治疗常见病的良药,黄疸肝炎用根煎水,风寒感冒用叶泡茶,凝聚着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智慧; 茂密的枝叶还是制作农加肥、泡沼气的好原料,为乡村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助力。
村民们还利用其九十度以下易弯曲、易塑形且定型后不回弹的特性,制作出各种精美的竹制家具骨架,椅子的弧度贴合人体曲线,篮子的提手握着舒适,这些生活用品里藏着黄荆的温柔。
而此刻汪二爷手中刚折下的黄荆条子,还带着晨露的清香,断口处渗出浅绿色的汁液,氧化后变成深褐色。
柔韧的质地在他手中化作克敌的神兵,仿佛与他心意相通,每一次震颤都传递着危险的预警,末梢随着他的脉搏轻轻跳动。
他记得小时候,父亲用黄荆条子教他写字,在泥地上划出歪歪扭扭的“人”字,那条子在掌心的触感,与当年如出一辙,只是此刻握着的,是守护的责任,指腹的老茧摩挲着条子的纹理,如同与往事对话。
“哪里来的狂徒!”随着一声暴喝,淡青色长衫的俊秀青年如苍鹰般俯冲至阳台。
衣袂翻飞间露出腰间的太极玉佩,白润的玉质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边缘的云纹在气流中若隐若现。
他手中的长嘴茶壶还冒着腾腾热气,壶嘴喷出的沸水在空中凝成两条闪烁的银龙,水汽在阳光中形成小小的彩虹。
水汽氤氲了他的眉眼,睫毛上沾着细小的水珠,却遮不住眸中的厉色,瞳孔里燃烧着怒火。
青年修习的“二泉映月”本是茶道中的优雅招式,手腕翻转间水流如月光倾泻,此刻却因怒意扭曲变形,滚烫的水花所到之处,石板地上腾起袅袅白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那是泥土被烫熟的味道。
他的眼神中燃烧着怒火,原本温润的面容变得冷峻,下颌线绷得紧紧的,腰间若隐若现的太极玉佩在阳光下折射出诡异的光芒,暗示着他身份的不简单。
那玉佩边缘刻着繁复的云纹,是江湖中“七星堂”的信物,只有核心弟子才能佩戴。
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狠劲,仿佛将眼前的人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脚尖点在栏杆的榫卯接缝处,那是受力最稳的节点,显露出扎实的功底,鞋尖与木头的接触面积不超过铜钱大小。
他的身后,一幅褪色的《陆羽品茶图》在热浪中微微晃动,宣纸已经泛黄发脆,卷轴的木轴裂了道缝。
那本该宁静的画面与此刻的混乱形成强烈反差,画中陆羽手持茶盏的姿态从容淡定,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这场误会的荒谬。
卷轴边缘的流苏已经磨秃,丝线散开如蒲公英的绒毛,是岁月流逝的见证。
汪二爷望着扑面而来的水幕,脑海中突然闪过宰牛时的场景——滚烫的牛血喷涌而出,在地面汇成溪流,阳光照射下泛着铁锈色的光,与此刻的沸水竟有几分相似。
都是高温液体,都需精准规避,只是此刻要保护的,是活生生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暗恨自己方才失手将猪肉挑飞,否则此刻定能用这“血肉盾牌”抵挡一二。
那五斤五花肉,肥瘦相间,层次分明,皮上还留着猪毛拔除后的细小毛孔,本是极好的格挡物,此刻却不知落在了何处。
黄荆条子在水幕中急速舞动,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溅起的水花将他的粗布短衫尽数浸透,布料紧紧贴在皮肤上,勾勒出肌肉的轮廓。
可他岿然不动的身姿,宛如暴风雨中的礁石,任惊涛骇浪如何冲击,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双脚如钉在地上,鞋跟陷入泥土半寸。
他能感受到身后矮大娘微微颤抖的身躯,肩胛骨的抖动透过空气传递过来,这让他握条子的手更紧了几分,指节发白。
心中默默发誓: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护住她和孩子们。
这是男人的担当,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如同父亲当年护住被山洪围困的乡亲。
矮大娘那声充满惊恐与焦急的呼喊,如同一道尖锐的闪电,瞬间划破静谧的午后长空。
声波穿透耳膜,震得人颅腔嗡嗡作响,基底动脉在颞骨内震动,连院中的麻雀都惊得扑棱棱飞起,撞在窗棂上发出“咚”的闷响。
这声呼喊力量惊人,足以穿透墙壁,惊醒了不少正在午睡的人。
西厢房的刘掌柜正梦见自家的茶田丰收,嫩绿的茶叶铺满山坡,被这声喊惊得从太师椅上弹起,茶盏摔在地上四分五裂,青瓷的碎片溅到他的裤脚。
本就机警的汪二爷闻声瞬间警觉,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迅速锁定了反应最快的俊秀青年。
视线扫过对方的站姿——双脚与肩同宽,重心落在前脚掌,膝盖微屈,是随时能发动攻击的起势,这种桩功名为“七星桩”,是七星堂的入门功夫。
青年面容清秀,身形单薄,乍一看并非孔武有力的彪形大汉,可他此刻的神态与动作,却让汪二爷立刻对他另眼相看,隐隐感觉此人绝不简单。
太阳穴微微隆起,那是内家高手的特征,显示出他内力不浅。
青年眼神中透着一股狠厉,举手投足间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厚实力,仿佛是一位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高手,让人捉摸不透。
指节处的厚茧分布均匀,是常年握持兵器的痕迹,尤其是食指第二关节处的茧子,显示出他惯用折扇类兵器。
汪二爷注意到青年出招时的步法,左足进,右足随,暗含八卦之理中的“坎离步”,心中不禁警惕起来,猜测此人或许来自某个神秘门派。
踏在青石板上的脚印深浅一致,每步间距分毫不差,是内家功夫的根基,气息悠长,呼吸与步法完美配合。
而青年的袖口处,若隐若现的刺绣图腾,更增添了他身份的神秘感。
那是北斗七星的图案,勺柄指向左下方,与寻常图案相反,江湖中只有“七星堂”的弟子才会佩戴,据说与他们的内功心法有关。
面对眼前的危机,躲?
乍一看,大门外宽敞空旷,黄土场地能清晰看到十丈外的动静,便于观察追兵,确实是个躲避的好去处。
但汪二爷稍加思索,便果断打消了这个念头。
开水喷射的距离极远,壶嘴的压力能将水送到三丈开外,形成扇形攻击面; 被激怒的汪大汉扔出的瓷质茶具,更是如长了眼睛一般,紧追不舍,抛物线精准地指向他的头颅。
而且,几个小朋友就在几步外的竹林边嬉笑玩耍,虎娃正试图爬上一棵歪脖子竹,阿囡在给他加油。
一旦这场混乱波及到孩子们,不是烫伤就是划伤,他们娇嫩的身躯如何能承受得住?
虎娃的额角刚磕破了皮,还贴着膏药,那是前日爬树时不小心摔的。
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光是想想,就让汪二爷脊背发凉,心中充满了担忧与责任。
守护孩童,是刻在乡土社会骨子里的共识,就像守护庄稼不被野兽糟蹋,是天经地义的事。
怎么办?
要是让矮大娘被烫到,汪二爷深知自己罪责难逃。
她是镇上的热心人,帮过不少乡亲,东家的孩子病了她送去草药,西家的屋顶漏了她帮忙修补,若是因自己受伤,他往后在龙王镇再无立足之地,连肉都卖不出去。
他根本没时间开口叫喊,常年与肥猪周旋所练就的灵活闪展腾挪功夫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胯部的转动幅度控制在三十度内,既能快速移动又不失平衡,这是从无数次与牲畜的周旋中总结出的最佳角度。
若非顾及矮大娘和小朋友,以汪二爷的身手,汪大汉与那俊秀青年的威胁,对他而言根本不足为惧,如同蝼蚁一般不值一提。
他年轻时曾徒手制服过发狂的犍牛,那畜生上千斤的力道,被他一个“怀中抱月”掀翻在地。
可当下形势所迫,他不得不收起往日的威风,选择委曲求全。
如同猛虎为护幼崽而收敛爪牙,是隐忍而非怯懦,胸腔里翻腾的怒火被他强行压制,化作冷静的判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到此处,他脸上青筋暴起,太阳穴突突直跳,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下颌的肌肉贲张如石块。
心中的不甘如同一团熊熊烈火在胸腔中燃烧,可他明白,此刻保护他人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条子在掌心勒出红痕,几乎要嵌进肉里。
他想起父亲对他的教诲:“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打败多少人,而是能保护多少人。”
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此刻的选择。
那年山洪暴发,父亲就是抱着邻家的孩子在洪水里坚持了三个时辰,直到救援队到来,自己却大病一场。
汪二爷选择后退,速度不快不慢,每秒移动约两尺,仅比开水蔓延的速度稍快一些,仿佛在与死神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每一步都踏在生死边缘。
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系数被精准把控在 0.6左右,既不打滑也不拖沓,这是他多年在湿滑的屠宰场练就的本领。
他每后退一步,那如恶魔般的水柱与暗器般的茶具便紧追不舍。
水花在他脚后一寸处炸开,滚烫的水珠溅在裤脚,烫出细小的孔洞; 瓷片擦着裤腿飞过,布料被划破一道口子,露出里面结实的肌肉。
不过,他只退了三步,前两步还算平稳,第三步却如同猎豹扑食,腰腹猛地发力,身形一闪,瞬间来到矮大娘身边。
膝盖的弯曲角度恰好是四十五度,这是人类发力最迅猛的姿势,股四头肌爆发出最大力量。
他粗壮有力的左臂如钢铁铸就的铁钳,“唰”地一下将矮大娘挟在腋下,肘部与肋骨之间留出两指宽的空隙,既不会勒伤对方,又能确保她不会滑落。
随后毫不犹豫地撒腿狂奔,步频达到每秒四步,远超常人。
他奔跑的速度快得好似一阵黑色的旋风,耳边只留下“嗖嗖嗖嗖”的风声,空气在鼻腔里形成强烈的气流冲击,眨眼间便冲进了院子!
脚踝的肌腱在高速运动中贲张如弓弦,每一步都踏出坚实的声响,青石板被踩得微微震动。
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踏在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步都充满了保护矮大娘的决心与力量。
石板路上的青苔被踩得簌簌作响,汁液染绿了鞋底,却无法阻碍他前进的步伐,如同一辆失控的马车,势不可挡。
两条水柱和汪大汉扔出的物品立刻改变方向,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操控,朝着汪二爷追去。
壶嘴的角度随着他的移动而偏转,手腕的转动幅度精确到度,显然操控者身手不弱,对力道的掌控极为精准。
可惜,只差几尺的距离,未能追上汪二爷。
他如同泥鳅般滑溜,总能在间不容发之际避开攻击,身体的柔韧性与爆发力完美结合,展现出惊人的闪避能力。
但那股凶狠劲儿,
第27章 惊呼声,点燃了导火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