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二零章 偶遇[1/2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 摇摇-欲坠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虽然工部和内官监之间的官司了结了,但是,由专利引发的喧闹却慢慢发酵开来。
     内官监的也只不过有三座织造府,分别在京城,苏州和杭州。但是整个大明的织造行业,特别是粗布的纺织,才是大明最大的,全境内每个区域都有。
     织造府属于是精品机构,规模却有限制,而民间的织造行业才是真正的大头。
     当看到内官监也要老老实实地跟工部购买技术,改进织机的时候。京城的各家行会也就明白了,这个专利的事情,朝廷真的认真了。
     既然有了规则,就需要利用规则,最近一段时间,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员外郎刘杰就从一个无人问的边缘人物,变成了京城的第一红人。
     各大行会都清理除了不少自己的独门技艺,然后挑选一些不太重要的,到虞衡清吏司申请专利。
     专利只有十年的有效期,十年以后,就会变成谁都能用的技术。所以,别人能够防制的,当然要申请专利,但是一些防制不了的,肯定不能让别人知道配方。
     当然,有些专利还有些价值,有些专利根本就是滥竽充数,想要鱼目混珠。
     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技术,虞衡清吏司的主事们都一一登记,发放专利许可。
     这个时候,许多人才发现,专利不仅有时间限制,同样也有区域限制,并且还有一个过渡期。
     并不是什么技术都能申请专利的,比如一些现在已经通用的技术,那些想要通过专利技术来垄断的商人,发现自己根本不能投机取巧。
     而且,在过渡期内,还有人拿出同样的技术来申请专利,工部也会甄别两种技术的不同,取优异者授予正式证书。
     专利法规虽然只有三个方面,却有数百个细致条款,几乎堵死了那些想要投机的人的企图。
     但是,现在最热闹的还是新款纺织机的推广。因为工部除了织造府,还准备在各州府都授予一家专利受益人,愿意更换新款织造机的商户,都可以向工部申请,然后通过竞标,工部将会选择出合作的商家。
     跟工部合作,就等于是拿到了一个免死金牌,那些家资富裕,却又没有官府关系的商户,是积极的一群人。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纷纷从全国各地奔赴京师,想要获得这次的机会。
     京师最近的气虽然热,但是这些商人们的热情更高。
     这一日,朱瞻基又前往夹江工业区,想要现场解决高压冲床难题。
     因为在欧洲,十五世纪就出现了水力冲床,可以生产板甲。所以朱瞻基一开始真的认为,这个技术对现在的大明也不是难题。
     可是他还是太真了,因为如今的大明,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也就是没有懂这方面的人。从一到二,从二到三都容易,但是从零到一,这个难度就要大的多了。
     水力锻压的技术跟舂米虽然如出一辙,但是舂米只需要很的水力就能做到,不要长江了,就是一条河也能做到。
     但是想要用水力来带动沉重的锻锤来冲压出银币,或者板甲,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要从头开始研究。
     水力的主要作用是平稳,而不是猛烈,如何将平稳的水力化作剧烈的冲击。
     从传动部分的动力输出,到冲压时候带动锻锤。在没有链条的年代,想要达到冲压银币的强度,这个过程中间,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是一点两点。
     另外,冷锻和热锻,模具的开发,锯齿周边的发明,甚至包括银币图案的确定,都需要朱瞻基,还有朱棣亲自拿主意。
     这个银币朱瞻基是想采用后世袁大头的设计模式,因为这种浮图锻压,是现在能够做到的,却又很难防制出来。
     至于钢模,如今的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蜡蚀法,依靠手工打磨,就能得到非常精细的模具,只是不能量产而已。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提材料工艺了。因为一般的钢铁,在大力冲压下,几百次以后也就开始变形了。所以想要让一个模具经久耐用,还需要研究更坚硬的钢模。
     新年过后,工部就派出了一直勘测队伍前往南安府寻找当地发现的一种坚硬矿石。但是,矿石虽然找到了,却无法提炼,因为现在的矿炉,根本烧不化这些矿石。
     甚至,工匠们用硝酸都不能融化这些矿石,根本是无可奈何。
     朱瞻基得到这个消息也傻眼了,这个时候才想起来,钨的熔点几乎是所有金属里面最高的,所以才被拿来做灯芯,现在根本没有手段来对付这东西。
     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锰钢。
     人类对锰的利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第一二零章 偶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