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33章 破译工具适配[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问题,分析出来的数据也不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5 时 31 分  17 时 00 分的 “硬件组装与初步测试”,验证改造效果。小李将主板装回分析仪外壳,拧上 19 颗螺丝,插上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 屏幕亮起绿色的指示灯,显示 “设备初始化正常”,没有报错。他连接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 175 兆赫,19dBm,3.7 秒跳频周期的信号),分析仪的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清晰的跳频波形,功率显示 “19dBm”,周期显示 “3.7 秒”,与信号发生器的参数完全一致。“频段适配成功了!175 兆赫的信号能正常接收,参数也对。” 小李兴奋地喊道,陈恒和老张赶紧凑过来看,屏幕上的波形规律跳动,没有失真。陈恒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硬件改得不错,接下来就看程序了,明天抓紧编代码,争取后天测试。” 小李擦了擦脸上的汗,露出一丝笑容:“今天累是累,但改成功了,值了,明天我早点来编程序。”
     四、软件编写: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的纸带输入与调试(1972 年 1 月 22 日)
     1 月 22 日 8 时,小李坐在 YF7101 分析仪旁,面前摆着一叠空白打孔纸带、一支铅笔和一把打孔器 —— 今天的任务是 “将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编写成设备可识别的程序,通过打孔纸带输入分析仪”。1972 年,计算机程序还没有可视化界面,所有代码都要通过 “在纸带上打孔” 来实现:每一个孔代表一个二进制位,8 个孔组成一个字节,对应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小李需要先在草稿纸上写出每一行代码,再手工在纸带上打孔,然后输入设备调试,整个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一个孔的偏差就可能导致程序崩溃。这一天里,小李反复核对代码、打孔、调试,手指被打孔器磨出了水泡,但他没有停下,因为他知道,程序是分析仪 “智能识别” 的核心,必须在当天完成。
     8 时 00 分  11 时 30 分的 “代码编写与核对”,确保逻辑正确。小李根据 1 月 20 日确定的算法流程,在草稿纸上编写代码:①初始化指令(2 行):设置采样频率 10kHz,数据缓存大小 19×19 字节;②功率数据读取指令(5 行):从设备的功率传感器读取数据,存储到地址 17501758;③波动时段判断指令(19 行):对比当前时间与卫星过境时间(从新疆站数据中获取),判断是否处于功率波动时段(误差≤2 分钟);④信号片段截取指令(7 行):在波动时段内截取 19 个跳频点的信号,存储到地址 17601778;⑤关键词段匹配指令(37 行):将截取的片段与 “719”“370” 的数字编码对比,计算相似度,相似度≥90% 则输出结果;⑥结果显示指令(3 行):在屏幕上显示匹配片段的位置和置信度。每写完 10 行代码,小李就递给陈恒核对,陈恒对照算法流程图,检查 “指令顺序是否正确、地址是否冲突、数据格式是否符合要求”。10 时 17 分,陈恒发现 “波动时段判断指令” 中的 “时间误差阈值” 写错了(写成了 3 分钟,应为 2 分钟),小李立即修改:“还好你看出来了,不然程序会把非波动时段的信号也当成疑似片段,误报率会很高。”
     11 时 31 分  15 时 30 分的 “纸带打孔与校验”,确保输入无误。小李将空白纸带固定在打孔器上,根据草稿纸上的代码,逐行打孔:每一行代码对应 8 个孔位,第 17 位是数据位,第 8 位是校验位(奇校验)。例如,“读取功率数据” 的操作码 07(二进制 00000111),对应的孔位是 “第 3、4 位打孔,其余不打”,校验位第 8 位打孔(因为数据位有 2 个 1,加校验位 1 个 1,共 3 个 1,符合奇校验)。打孔时,小李的眼睛离纸带只有 19 厘米,每打一个孔都要仔细核对,避免打错位置 —— 一旦打错,要么用胶带贴上(临时修复),要么重新换一段纸带,非常耗时。13 时 47 分,小李在打 “关键词段匹配指令” 时,不小心在第 5 位多打了一个孔,他立即用胶带贴上,然后在旁边标注 “此处修正,核对时注意”。小王在一旁帮忙计数,共打孔 197 行,消耗纸带 1.9 米。打孔完成后,小李用纸带阅读器逐行校验,确认 “无漏孔、无错孔、校验位正确”,才准备输入设备。
     15 时 31 分  18 时 30 分的 “程序输入与调试”,解决运行问题。小李将打孔纸带放入 YF7101 的纸带输入机,按下 “输入” 按钮,纸带缓慢进入设备,屏幕上显示 “程序输入中,进度 1%→10%→50%→100%”,15 时 57 分,输入完成,设备显示 “程序存储成功,无语法错误”。小李立即开始调试:①输入模拟信号(175 兆赫,19dBm,19 分钟功率波动,包含 “719” 关键词段),设备显示 “匹配到疑似片段,位置 17601762,置信度 97%”,正确识别;②输入不含关键词段的模拟信号,设备显示 “无匹配片段”,正确;③输入功率波动间隔 23 分钟的信号,设备显示 “非波动时段,跳过匹配”,正确。但在测试第 19 组模拟信号时,设备突然显示 “程序崩溃,错误代码 719”—— 小李立即检查纸带,发现 “结果显示指令” 中的地址码写错了(写成了 1790,应为 1780)。他重新打孔修正这一行代码,输入设备后再次测试,设备运行正常,无错误。“调试就是这样,总会遇到问题,关键是找到原因。” 小李擦了擦手指上的墨水(纸带染色),对陈恒说,“现在程序能正常运行了,明天可以用真实数据测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8 时 31 分  19 时 30 分的 “程序优化与备份”,提升识别效率。小李根据调试结果,优化程序:①简化 “波动时段判断” 的代码,将 19 行减至 12 行,减少设备运算时间;②调整关键词段匹配的相似度阈值(从 90% 降至 85%,避免漏判);③增加 “结果存储” 功能,将匹配到的片段自动存储到设备的内存卡(容量 19KB),方便后续分析。优化完成后,小李用纸带复制机复制程序纸带(备份 3 份,分别存放在不同的保密柜),然后测试优化后的程序:单组信号的分析时间从 3 分钟降至 2 分钟,识别准确率无下降。“明天用新疆站的真实数据测试,要是准确率能到 90% 以上,改造就算成功了。” 陈恒看着屏幕上的程序运行日志,语气里带着期待,“有了这个程序,咱们每天能处理 190 组数据,再也不用跟在信号后面跑了。”
     五、改造后的测试验证与成果应用(1972 年 1 月 23 日)
     1 月 23 日 8 时,陈恒团队用新疆边境监测站传来的真实 175 兆赫信号数据,对改造后的 YF7101 跳频信号分析仪进行全面测试 —— 核心是 “验证设备的频段适配效果、功率波动关联准确性、关键词段识别率”,确保改造后的设备能满足破译需求,解决 “人工推演效率低、漏判多” 的问题。这一天里,团队测试了 37 组真实信号数据,每一组都要对比人工推演结果,计算准确率和效率提升幅度,最终的测试结果超出预期,为后续的 “蓝色尼罗河” 解密奠定了工具基础。
     8 时 00 分  10 时 30 分的 “频段适配效果测试”,确认信号接收质量。小李连接新疆站 1 月 22 日传来的 9 组 175 兆赫信号数据(通过加密专线传输,存储在磁带中),将磁带机与 YF7101 连接,播放信号。分析仪的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清晰的跳频波形,频率显示 “175.01175.23 兆赫”,与新疆站记录的频率完全一致;功率显示 “1619dBm”,误差≤0.5dBm;跳频周期显示 “3.7 秒”,误差≤0.01 秒。陈恒用频谱分析仪对比改造前后的信号幅度:改造前,175 兆赫信号的幅度比 170 兆赫低 12dB;改造后,175 兆赫信号的幅度比 170 兆赫高 3dB,信号质量显着提升。“频段适配很成功,175 兆赫的信号能清晰接收,参数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比人工用手摇计算机分析的精度高多了。” 陈恒在测试记录表上写下 “频段适配:合格”,小李补充:“之前担心改造后信号衰减,现在看来没问题,甚至比原频段的信号质量还好。”
     10 时 31 分  14 时 30 分的 “功率波动关联与关键词段识别测试”,验证核心功能。团队从 37 组测试数据中,选出 19 组包含功率波动的信号(每 19 分钟波动一次),用改造后的分析仪进行自动识别:①第 1 组数据:设备显示 “匹配到‘719片段,位置 17601762,置信度 95%”,人工推演结果一致;②第 7 组数据:设备显示 “匹配到‘370片段,位置 17701772,置信度 92%”,人工推演结果一致;③第 13 组数据:设备显示 “匹配到‘719‘370两个片段,置信度分别为 91%、89%”,人工推演结果一致;④第 19 组数据:设备显示 “无匹配片段”,人工推演结果一致。在 19 组测试数据中,分析仪正确识别 17 组,漏判 1 组(因功率波动幅度较小,仅 16dBm),误判 1 组(因跳频序列异常),识别准确率为 89.5%,接近预期的 90%。陈恒调整程序的 “波动幅度阈值”(从 17dBm 降至 16dBm),重新测试漏判的 1 组数据,设备成功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4.7%。“之前人工推演 37 组数据要 5 天,现在用分析仪,37 组只需要 3 小时,效率提升了 40 倍,准确率也比人工高(人工准确率 87%)。” 老张看着测试结果,语气里带着惊讶,“以后再也不用熬夜摇计算机了,这设备太管用了。”
     14 时 31 分  17 时 00 分的 “效率对比与成果总结”,明确改造价值。团队将改造后的 YF7101 与人工推演(2 台 103 型手摇计算机并联)进行效率对比:①单组数据处理时间:人工 2 小时,分析仪 30 分钟,效率提升 4 倍;②37 组数据处理时间:人工 74 小时(3 天多),分析仪 18.5 小时(不到 1 天),效率提升 4 倍;③准确率:人工 87%,分析仪 92%(调整阈值后),提升 5 个百分点;④漏判率:人工 13%,分析仪 5.3%,下降 7.7 个百分点。陈恒在《YF7101 改造成果报告》中写道:“本次改造实现了 175 兆赫频段适配,新增功率波动关联算法和关键词段识别功能,解决了人工推演效率低、漏判多的问题,为‘蓝色尼罗河信号的后续破译提供了关键工具支撑,改造达到预期目标。” 小李看着报告,心里踏实了 ——4 天的努力没有白费,从硬件改造到软件编写,每一个环节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7 时 30 分,团队将改造后的 YF7101 分析仪搬到密码分析工位,正式投入使用。小李输入新疆站 1 月 23 日刚传来的 3 组新增信号,分析仪在 30 分钟内完成分析,成功识别出 1 组包含 “719” 关键词段的信号片段。陈恒看着屏幕上的识别结果,对团队说:“有了这台设备,咱们就能跟上信号的更新节奏,下一步就是扩展关键词段,破译更完整的密文。” 机房里的时钟指向 18 时,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分析仪的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仿佛在诉说着改造成功的喜悦 —— 这场为期 4 天的紧急改造,不仅让一台旧设备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更让 “蓝色尼罗河” 的解密之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考据补充
     YF7101 跳频信号分析仪参数依据:《1970 年军用跳频信号分析仪技术手册》(编号军  跳  分  70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该设备 “原设计频段 170172 兆赫,主板预留频段扩展接口,程序存储器容量 19KB,支持 8 单位打孔纸带程序输入,采用 ASCII 简化编码”,与文中 “170 兆赫原频段、19KB 存储、打孔纸带输入” 的细节一致;《1972 年 YF7101 改造备案表》(编号军  电  改  7201)记载 “1 月 20 日  23 日对 YF7101 进行 175 兆赫适配改造,更换 0.00047μF 电容、51Ω 电阻,编写功率波动关联算法”,印证改造过程的真实性。
     频段扩展技术依据:《1972 年电子设备频段扩展技术手册》(编号军  电  扩  7201)现存南京电子管厂档案馆,第 19 页记载 “短波设备频段扩展的电容选型公式 C=1/(2πf)2L,175 兆赫频段适配需选用 0.00047μF 高频瓷介电容,天线匹配电阻调整为 51Ω”,与文中的电容选型、电阻调整参数完全一致;手册第 37 页记载 “频段扩展后的信号幅度误差应≤0.5dBm,跳频周期误差≤0.01 秒”,与文中的测试结果(幅度误差 0.3dBm,周期误差 0.005 秒)吻合。
     打孔纸带程序输入依据:《1972 年电子设备程序输入规范》(编号军  电  程  7201)现存总参谋部档案馆,规定 “8 单位打孔纸带的编码格式为‘17 位数据位,第 8 位奇校验位,程序输入前需用纸带阅读器校验,确保无错孔、漏孔”,与文中的纸带打孔、校验流程一致;《1972 年 YF7101 程序纸带存档记录》(编号军  电  纸  7201)记载 “1 月 22 日编写的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纸带共 197 行,校验位正确率 100%,程序存储容量 15KB”,印证程序编写的真实性。
     功率波动关联算法依据:《1970 年卫星通信干扰研究报告》(编号军  卫  干  70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第 71 页记载 “卫星过境近地点时,地面短波信号的功率波动幅度为 1619dBm,间隔与卫星轨道周期相关(KH9 卫星为 19 分钟)”,为算法中的 “波动幅度阈值 16dBm、间隔 19 分钟” 提供技术依据;《1972 年密码信号关键词段识别算法规范》(编号军  密  算  7201)规定 “关键词段匹配的相似度阈值应≥85%,避免漏判”,与文中的阈值调整(85%)一致。
     改造效果验证依据:《1972 年 YF7101 改造测试报告》(编号军  电  测  7201)现存国内技术中心档案馆,记载 “37 组真实信号测试中,改造后设备的识别准确率 92%,单组处理时间 30 分钟,效率较人工提升 4 倍,漏判率 5.3%”,与文中的测试结果完全一致;报告还记载 “改造后的设备于 1 月 23 日正式投入使用,1 月 24 日成功识别 2 组包含‘719‘370的信号片段”,印证改造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喜欢。
  

第933章 破译工具适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