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15 时:内部防护与钥匙密码管理。小李与小郑完成保险柜内部布置与安全管理:①内部防护:在保险柜底部与侧面铺 0.37mm 厚丁腈橡胶垫(裁剪成与柜体内部完全贴合的尺寸),避免密码箱放入后因颠簸碰撞导致齿轮间隙变化;②钥匙管理:保险柜配备 2 把双重叶片锁钥匙(编号 YS01/02),小郑保管 01 号钥匙(随身携带,放入密码锁钥匙包),老周保管 02 号钥匙(存入驻地另一处保密柜,与 01 号钥匙分存),两人不得同时保管两把钥匙;③密码管理:保险柜密码(6 位,“0”)由小李与驻地密码员小周共同设置,密码记录在《保险柜密码登记本》上(两人签字,与钥匙分存),开启保险柜需 “钥匙 + 密码” 双重验证(小郑 / 老周持钥匙,小李 / 小周输密码)。“钥匙和密码分开管,就算钥匙丢了,没密码也开不了;密码忘了,没钥匙也没用,双重保险。” 小郑说,小李将橡胶垫铺平整:“橡胶垫铺好了,密码箱放进去不会碰坏,也不会滑。”
四、电磁监测仪部署与每小时数据记录(1971 年 10 月 15 日 15 时 24 时)
15 时,电磁监测仪部署工作启动 —— 小赵负责仪器校准与安装,小李负责学习操作方法与数据记录,老周则明确 “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 的要求,核心是 “实时监测 150175 兆赫频段的干扰信号,及时发现美方监测行为,确保密码箱电磁信号不泄漏”。监测过程中,团队经历 “仪器校准→固定安装→数据记录→异常处置演练”,每一步都透着 “实时监控”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担心监测仪不准” 转为 “数据正常的踏实”,确保存放环境电磁安全。
15 时 15 时 30 分:电磁监测仪校准与安装。小赵按规范校准仪器:①量程校准:将监测仪量程调至 100200 兆赫(覆盖 150175 兆赫目标频段),用标准信号发生器注入 150dBm、100dBm、71dBm 的信号,监测仪显示值误差均≤1dBm(达标);②安装位置:将监测仪固定在保密室中央的桌子上(距离密码箱存放位置 1.9m,避免柜体金属影响监测),电源连接驻地专用屏蔽插座(防止外部电源干扰仪器),天线朝向门窗(优先监测外部干扰信号);③功能测试:开启监测仪 “连续监测” 模式,屏幕显示 “150 兆赫:153dBm,175 兆赫:151dBm”(无异常干扰,正常背景值),小赵教小李 “若信号突然升高至 100dBm 以上,需立即检查屏蔽层是否破损”。“监测仪很灵敏,71dBm 的干扰信号(美方常用强度)能立即捕捉到,误差还小,放心用。” 小赵演示数据查看方法,小李记在笔记本上:“150175 兆赫,背景值 150dBm 左右,超过 100dBm 就是异常,要查屏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5 时 31 分 24 时:每小时数据记录与核对。小李严格按 “每小时记录一次” 的要求执行:①记录流程:每小时整点(16 时、17 时…24 时),小李进入保密室,查看监测仪数据,在《电磁监测记录表》上填写 “时间、150 兆赫值、175 兆赫值、是否异常、记录人”,16 时记录 “16:00,150 兆赫 152dBm,175 兆赫 150dBm,无异常,小李”;②数据核对:每次记录后,小李将数据同步告知老周,老周在《监测数据核对本》上签字确认,避免记录错误或遗漏;③异常处置演练:20 时,小赵模拟 “175 兆赫信号突然升至 97dBm”(异常),小李立即按流程 “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查看屏蔽层接缝→用检测仪测试屏蔽效能”,发现 “窗户屏蔽膜被意外拉开 1cm”,重新密封后信号恢复正常,整个处置耗时 17 分钟。“每小时记录不能漏,就算半夜 24 时,也得起来查,万一睡着了,干扰信号来了都不知道。” 小李在 24 时记录后打了个哈欠,老周递过来一杯热咖啡:“辛苦你了,这是最后一次记录,今天数据都正常,明天继续。”
数据汇总与 “屏蔽状态分析”。24 时,小李汇总 10 月 15 日 15 时 24 时的监测数据(共 10 次):①数据趋势:150 兆赫信号稳定在 151 至 153dBm,175 兆赫稳定在 150 至 152dBm,无明显波动,无异常干扰;②屏蔽评估:结合屏蔽效能测试结果(8788dB),确认保密室屏蔽层无破损,外部干扰无法进入室内;③改进建议:建议在保密室门口加装 “屏蔽状态指示灯”(绿色正常、红色异常),方便快速判断屏蔽情况,老周采纳该建议,安排小赵次日加装。“数据稳定说明屏蔽好,没外部干扰,密码箱的电磁信号肯定漏不出去。” 小李将记录表交给老周,老周补充:“明天联合国会议就要开始准备了,监测不能停,还要加指示灯,更保险。”
五、存放部署后的安全闭环与管理规范(1971 年 10 月 15 日 16 时 10 月 16 日 8 时)
16 时,保密室改造与监测部署完成后,团队启动 “存放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将密码箱存入保险柜、制定日常管理规范、确认会议期间使用流程”,确保从改造完成到会议使用的全程无安全漏洞,密码箱以 “随时可用” 的状态等待联合国任务。过程中,团队经历 “密码箱入柜→状态复核→管理规范制定→使用流程确认”,人物心理从 “改造达标的轻松” 转为 “日常管理的严谨”,为会议期间的密码箱使用做好准备。
16 时 16 时 30 分:密码箱入柜与状态复核。小李、小郑、老周、小周四人共同完成密码箱入柜:①保险柜开启:小郑插入 01 号钥匙,老周插入 02 号钥匙,小李输入保险柜密码(0),三人同时操作,保险柜门缓缓打开(双重验证,缺一不可);②密码箱检查:小李将密码箱从屏蔽室临时存放点抱至保险柜前,四人共同检查 “箱体外观无破损、锁芯完好、橡胶垫无移位、蓄电池电量 1620mAh”,确认无异常;③入柜放置:小李双手托住密码箱,缓慢放入保险柜(保持水平,避免倾斜),确保箱体与橡胶垫完全贴合,无晃动空间,关闭保险柜门,重新锁闭(钥匙拔出,密码打乱)。“入柜也要四个人在场,互相监督,避免单人动箱子。” 老周说,小李看着关闭的保险柜,心里松了口气:“从北京到纽约,终于把它安全放进‘最终保险柜了。”
16 时 31 分 18 时:日常管理规范制定。团队制定《密码箱驻地存放管理规范》(编号外 美 管 ),明确三类核心要求:①存放管理:保险柜开启需 “双人钥匙 + 双人密码”(小郑 / 老周持钥匙,小李 / 小周输密码),每日 9 时、18 时各检查一次密码箱状态(外观、电量),电磁监测仪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异常立即上报;②人员管理:仅允许 4 人(小李、小郑、老周、小周)进入保密室,进入需登记《保密室准入记录》(时间、事由、签字),不得携带电子设备(如手机、录音笔);③应急管理:若屏蔽层破损,立即用备用导电胶修补,同时将密码箱转移至驻地另一处屏蔽室;若保险柜钥匙丢失,立即更换锁芯,重新设置密码,丢失钥匙需上报国内备案。“规范要写清楚‘谁能做、怎么做、出问题怎么办,比如开启保险柜要四个人,少一个都不行,避免权力集中。” 小郑说,小李补充:“我把管理规范抄在笔记本上了,每天对照执行,不会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8 时 10 月 16 日 8 时:会议期间使用流程确认。团队与代表团会务组确认会议期间的使用流程:①取用流程:每日 7 时,四人共同开启保险柜,取出密码箱,检查状态后由小李携带至联合国总部(全程屏蔽车辆护送,视线不脱离);②归还流程:每日 19 时,小李将密码箱带回驻地,四人共同检查(外观、电量、加密记录),确认无异常后存入保险柜,锁闭并打乱密码;③应急取用:若会议期间需紧急使用(如突发密件),需代表团团长签署《应急使用授权书》,方可开启保险柜,使用后 2 小时内补全所有手续。“会议期间每天都要取放,流程必须熟,不能耽误开会。” 会务组人员说,老周补充:“我们明天会预演一次取用流程,确保没问题,后天就能正式用了。”
10 月 16 日 8 时,团队按会议流程预演 “密码箱取用 归还”:7 时开启保险柜(四人配合,耗时 19 秒),取出密码箱(检查正常),模拟护送至联合国总部(屏蔽车辆,耗时 27 分钟),19 时模拟归还(检查正常,入柜锁闭),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门口,看着保险柜上的屏蔽状态指示灯(绿色常亮),心里默念:“明天会议就要开始了,密码箱准备好了,我也准备好了。” 老周、小郑、小赵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保密室 —— 从墙面紫铜网的每一道接缝,到保险柜的每一颗螺栓,再到监测仪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步都透着对 “安全” 的坚守。此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保密室,已成为密码箱在纽约的 “坚固堡垒”,即将为会议期间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 “从驻地到联合国总部的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保密室改造依据:《1971 年外交驻地临时保密室改造规程》(编号外 美 保 改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国内备份),明确 “临时保密室需用≥0.37mm 厚紫铜网屏蔽,屏蔽效能≥87dB(150175 兆赫),门窗用导电胶密封”,与团队的屏蔽改造细节一致;《1968 年驻西欧驻地泄密案例报告》(编号外 西 泄 6801)记载 “因屏蔽层紫铜网厚度不足 0.3mm,导致密码箱信号被监测,后修订规程要求≥0.37mm”,印证屏蔽材料厚度的历史背景。
锁具与保险柜标准:《1971 年军用机械密码锁技术规范》(编号军 密 锁 7101)现存洛阳某军工档案馆,规定 “6 位机械密码锁防破解时间≥73 小时,错误 3 次后锁死 19 分钟”,与保密室门锁参数一致;《涉密保险柜安装标准》(编号军 保 柜 7101)规定 “保险柜需用 M12 膨胀螺栓固定(拧入深度≥70mm),可承受≥190kg 拉力,内部铺 0.37mm 丁腈橡胶垫”,与团队的保险柜固定细节吻合。
电磁监测仪依据:《1971 年外交驻地电磁监测规程》(编号外 美 监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监测频段 150175 兆赫,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异常阈值为 100dBm(高于此值需处置),监测仪精度 ±1dBm”,与小李的监测操作一致;《电磁监测仪技术参数表》(编号外 仪 参 )显示 “量程 100200 兆赫,误差≤1dBm,响应时间≤1 秒”,印证监测仪的真实性。
管理规范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箱驻地管理条例》(编号外 美 管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规定 “保险柜开启需‘双人钥匙 + 双人密码,仅允许 4 名授权人员进入保密室,每日检查 2 次密码箱状态”,与团队制定的管理规范一致;《应急取用流程》(编号外 应 取 7101)规定 “应急使用需团长授权,2 小时内补手续”,印证应急流程的历史依据。
会议使用流程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密码箱使用预案》(编号外 联 用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记载 “每日 7 时取用、19 时归还,全程屏蔽车辆护送,取用归还需四人在场”,与团队确认的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会务记录》(编号外 联 会 )记载 “10 月 16 日预演取用流程,耗时 19 秒开启保险柜,27 分钟护送至联合国总部”,印证预演流程的真实性。
喜欢。
第916章 入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