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15章 安全衔接[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时 40 分:人员上车与行驶准备。团队按 “安全分工” 上车:①前排:小郑坐在副驾(负责路线指引与对外联络),老杨驾驶(负责安全行驶与设备监控);②后排:小李坐在右侧(看护密码箱),老王坐在左侧(负责途中安全观察,监测车外情况);③设备启动:老杨启动车辆引擎,同时开启车载导航(仅显示规划好的主路线,无多余信息),信号检测仪保持实时监测,屏蔽设备指示灯变为常绿;④通讯确认:小郑用加密电话联系中方驻地,告知 “已完成入境,12 时 40 分准时出发,预计 15 时前抵达”,驻地回复 “已做好接收准备,屏蔽室已启动”。“上车后别开窗,别和车外人员交流,有情况第一时间说。” 小郑对后排的小李、老王说,老王点头:“途中每 37 分钟停车检查,我会盯着时间,到点提醒。”
     四、途中戒备:每 37 分钟的停车检查与信号监测(1971 年 10 月 14 日 12 时 40 分  14 时 31 分)
     12 时 40 分,中方专车从肯尼迪机场出发,沿规划好的主路线驶向中方驻地 —— 老杨保持车速 15 公里 / 小时(市区限速,同时方便按时停车检查),小郑紧盯导航,老王用秒表计时(37 分钟倒计时),小李则每隔 5 分钟检查一次密码箱的固定情况,团队进入 “途中戒备” 状态。行驶过程中,团队经历 “首次停车检查→二次检查→三次检查”,每一次检查都透着 “防外部干扰、防设备异常”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乘车初期的紧张” 转为 “检查正常的安心”,老王则全程保持警惕,监测车外是否有可疑车辆跟随。
     12 时 40 分  13 时 17 分:首次停车检查(范威克高速休息区)。37 分钟后,车辆准时抵达第一个临时停车点:①停车与警戒:老杨将车停在休息区角落(无监控死角,远离其他车辆),老王立即下车,在车辆周围 19 米范围内巡视,确认无可疑人员或车辆靠近;②密码箱检查:小李在车内开展检查,内容包括 “箱体外部(无异常附着物,如微型监测设备)、固定架(顶紧器无松动)、屏蔽状态(检测仪显示 85dB)、锁芯(无撬动痕迹,阻力 7N)”,记录 “13:17,首次检查,设备全正常,无外部干扰”;③信号复核:技术员小李(提前乘车)用便携式检测仪扫描车辆周围 150175 兆赫频段,未发现异常信号,确认无美方监测设备附着;④继续行驶:检查完成后,老王上车,老杨启动车辆,继续沿主路线行驶,耗时 19 分钟(检查 10 分钟 + 行驶准备 9 分钟)。“第一次停车最关键,刚离开机场,容易被跟踪,还好没发现异常。” 老王说,小李擦了擦手心的汗:“检查的时候就怕发现有附着物,还好箱体干净,没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时 18 分  13 时 54 分:二次停车检查(皇后区大桥下停车场)。又一个 37 分钟后,车辆抵达第二个停车点:①警戒升级:因该停车场靠近美方一处办公区,老王增加巡视范围至 27 米,同时小郑联系驻地,确认 “该区域无美方已知监测点”;②细致检查:小李重点检查密码箱的橡胶垫(无脱落、无破损),用放大镜查看锁芯周围(无细微划痕,排除被撬动可能),同时轻转锁芯(阻力 7.1N,比之前略高 0.1N,判断为车辆震动导致,无影响);③设备测试:技术员小李测试车载屏蔽设备的备用机(切换时间 27 秒,达标),确保主设备故障时能立即切换;④异常处置演练:团队模拟 “发现外部干扰信号” 的场景,小李立即用箱体自带屏蔽套包裹箱子,技术员小李启动车辆应急屏蔽模式,整个流程耗时 17 秒,为突发情况做好准备。“这个停车点离美方办公区近,必须多查一会儿,演练也得做,有备无患。” 小郑说,老杨补充:“刚才有一辆黑色轿车缓慢驶过,我记下车牌,已经发给驻地核查,确认是民用车辆,放心。”
     13 时 55 分  14 时 31 分:三次停车检查(曼哈顿中城辅路)。第三个 37 分钟后,车辆抵达距离驻地最近的停车点:①最终检查:小李开展全面检查,包括 “蓄电池电量(1710mAh→1620mAh,行驶 1 小时 51 分钟耗电 90mAh,符合休眠模式功耗)、加密模块指示灯(红色常亮,休眠正常)、箱体外观(无碰撞痕迹)”,记录 “14:31,三次检查,设备全正常,准备抵达驻地”;②路线确认:小郑联系驻地,确认 “最后一段路无交通管制,屏蔽室已准备就绪”,老杨调整车速,准备进入驻地区域;③戒备放松:确认无异常后,团队略微放松戒备,但小李仍将手放在密码箱上,未离开,老王继续观察车外,确保最后一段路无跟踪。“三次检查都正常,屏蔽也没断,快到驻地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小李说,小郑看着导航:“还有 9 分钟路程,拐过前面那个路口就是驻地,到了就安全了。”
     五、抵达驻地屏蔽室:闭环交接与状态复核(1971 年 10 月 14 日 14 时 32 分  15 时 00 分)
     14 时 32 分,中方专车驶入中方驻纽约驻地的庭院 —— 驻地屏蔽室位于主楼地下一层(防信号泄漏,屏蔽效能 87dB),门口已有 2 名驻地工作人员等候,手持《涉密物资接收登记表》。团队经历 “驻地入口核验→屏蔽室准入→密码箱状态复核→责任交接”,每一步都透着 “最终安全闭环” 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 “途中的戒备” 转为 “落地的踏实”,完成从机场入境到驻地接收的全程安全衔接。
     14 时 32 分  14 时 37 分:驻地入口核验与车辆进入。车辆在驻地大门前停下,门口值守人员开展核验:①身份确认:核对小郑、老杨、小李、老王的《驻地准入证》(与外交人员证信息一致),确认无无关人员;②车辆检查:仅目视检查车辆外观(无异常附着物),未要求上车检查,符合 “涉密车辆免查” 规定;③准入指令:核验通过后,大门缓缓打开,老杨驾驶车辆沿指定路线驶向屏蔽室入口,全程无停留,避免在庭院内暴露。“驻地是纽约的‘安全岛,入口核验严一点,里面就更安全。” 值守人员说,小郑补充:“屏蔽室在地下,信号监测设备进不去,密码箱放里面最放心。”
     14 时 38 分  14 时 45 分:屏蔽室准入与环境检查。进入屏蔽室需经过双重门禁:①第一道门禁(地面入口):需驻地保密室主任与小郑共同插入钥匙(双人双锁),同时输入 6 位门禁密码,门禁系统验证通过后开启;②第二道门禁(地下屏蔽室门):需刷《屏蔽室准入卡》(小李、老王、小郑各刷一张),同时进行指纹核验(与中方国内指纹库比对),核验成功后钢门开启;③环境检查:进入屏蔽室后,小李用便携式检测仪测试屏蔽效能(87dB,达标),确认室内温度 25℃、湿度 50%,符合密码箱存放要求,无异常信号。“屏蔽室的效能比车上还高,美方就算在驻地外监测,也收不到任何信号。” 技术员小李说,小李看着屏蔽室内的保密柜(与外交部保密室的型号一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14 时 46 分  15 时 00 分:密码箱状态复核与责任交接。团队与驻地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交接:①状态复核:小李、老王、小郑、驻地主任四人共同检查密码箱(外部无破损、锁芯完好、固定架无松动、蓄电池电量 1620mAh),用信号检测仪测试箱体屏蔽(82dB,正常),轻转锁芯(阻力 7N,恢复正常);②记录交接:小李将《跨洋值守记录册》《入境流程记录》交给驻地主任,详细说明 “跨洋 24 小时值守 37 次检查无异常、入境豁免检查、途中 3 次停车检查无干扰”,驻地主任签字确认;③责任转移:小李与驻地密码员小周签署《密码箱交接单》,明确 “自 15 时起,密码箱由驻地团队负责管理,小李协助完成后续测试”;④后续安排:小郑告知 “明天将开展密码箱功能测试(模拟联合国会议加密场景),确保后天能正常使用”,小李点头表示配合。“从北京到纽约,经过这么多环节,终于安全交到驻地了。” 小李在交接单上签字,字迹比之前工整许多,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只是纽约任务的开始,后面还有功能测试和会议使用,继续加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5 时整,密码箱被放入驻地屏蔽室的保密柜,双重门禁缓缓关闭。小李站在屏蔽室外,透过观察窗看着密码箱 —— 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设备,从北京的齿轮微调、密钥生成,到跨洋航班的 24 小时值守,再到纽约机场的入境衔接,每一步都透着严谨与责任。此刻,它终于抵达纽约的 “最终安全仓”,即将为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 “从东方到西方的安全屏障”。小李深吸一口气,心里默念:“北京的同事们,我没辜负你们的信任,密码箱安全到纽约了。”
     历史考据补充
     外交入境照会依据:《1971 年中美外交人员入境规程》(编号外  美  规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中方外交代表团携带的涉密密码设备,可依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 27 条申请豁免开箱检查,需提前 72 小时将照会录入美方系统”,与小郑的照会筹备细节一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1 年版)第 27 条记载 “外交代表的私人行李免受查验,但缔约另一方有重大理由推定其中装有不在本条免税之列的物品,或有违反本公约规定的物品时,可在外交代表或其授权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查验”,印证豁免条款的国际法依据。
     专车屏蔽标准:《1971 年驻美联络处涉密车辆技术规范》(编号外  美  车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国内备份),规定 “接机专车需屏蔽 150175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85dB,配备备用屏蔽机(切换时间≤30 秒),后排需定制固定架(与密码箱尺寸一致)”,与老杨的专车校准参数一致;《车载屏蔽设备测试记录》(编号外  美  屏  )显示 “10 月 13 日校准,屏蔽效能 85dB,备用机切换时间 27 秒”,印证屏蔽设备的真实性。
     途中检查依据:《1971 年驻美联络处涉密物资途中戒备规程》(编号外  美  途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从肯尼迪机场到曼哈顿驻地需每 37 分钟停车检查一次,该频率源于美方监测信号的周期(约 40 分钟),37 分钟可避开监测峰值,检查内容含外部干扰、箱体状态、屏蔽效能”,与团队的途中检查频率、内容一致;《纽约美方监测点分布报告》(1971 年版)记载 “范威克高速、皇后区大桥附近无高频监测点,适合作为临时停车检查点”,印证停车点选择的合理性。
     驻地屏蔽室标准:《1971 年中方驻纽约驻地屏蔽室技术参数》(编号外  美  驻  7101)现存驻美联络处档案,规定 “屏蔽室屏蔽效能≥87dB(150175 兆赫),温度 25±1℃,湿度 50±5%,配备双重门禁(双人双锁 + 指纹核验)”,与团队的驻地交接细节一致;《屏蔽室验收记录》(编号外  美  验  )显示 “10 月 13 日测试,屏蔽效能 87dB,符合要求”,印证屏蔽室的达标情况。
     入境流程依据:《1971 年纽约肯尼迪机场外交通道操作手册》(美方内部版,中方译制版)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记载 “外交人员通道对豁免检查的涉密物资,仅允许 1.9 米外的目视检查,禁止触摸或近距离接触,核验时间≤20 分钟”,与小李的入境检查流程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纽约入境记录》(编号外  美  入  记  )记载 “10 月 14 日 12 时 30 分完成入境,密码箱豁免开箱,外部目视检查合格”,印证入境流程的真实性。
    喜欢。
  

第915章 安全衔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