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12章 赴京集结[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10 日 5 时 37 分,北京某军工研究所的东门停车场,晨雾将散未散,一辆深绿色的防干扰越野车(车身上无任何标识,车窗贴有黑色屏蔽膜)停在指定区域,车顶的屏蔽天线(可覆盖 150175 兆赫频段)在晨光下泛着金属冷光。陈恒(机械总师)穿着深色工装,双手捧着用 0.37mm 厚丁腈橡胶垫包裹的密码箱,箱体 “代表团专用 01 号” 的标签被小心地贴在橡胶垫内侧;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车旁,反复检查车门的电磁屏蔽条(无破损、无移位),手里的《护卫流程表》上 “研究所→外交部→机场” 的路线被红笔标注,旁边备注 “每 20 分钟检查屏蔽设备”;护卫组组长老王(退伍军人,19 年安保经验)戴着白色手套,腰间别着信号检测仪,正调试车载屏蔽设备的频率显示:“150175 兆赫,屏蔽效能 82dB,达标”;小李(密码员)站在陈恒身旁,手里攥着 01 号钥匙,指腹反复摩挲钥匙齿纹,耳尖因即将启程的紧张微微发红。
     “从这儿到外交部 19 公里,沿途要过 3 个路口,可能遇到早高峰,还有美方的监测信号 —— 屏蔽设备不能断,密码箱不能离人,一步都不能错。” 老王的声音低沉有力,他打开后备箱,里面的定制固定架(与密码箱尺寸完全吻合)已铺好缓冲泡沫。陈恒将密码箱放入固定架,双手压实卡扣:“到了外交部,先存保密室,我得再测一次加密功能,不然不放心。” 老宋看了眼手表:“6 点准时出发,7 点前必须到,赶在上班高峰前进外交部大院。” 越野车的引擎低鸣响起,屏蔽设备指示灯变为常绿,一场围绕 “密码箱全程无泄漏” 的赴京护卫,在晨雾中的车辆启动声中开始了。
     一、集结前护卫筹备:车辆校准、路线规划与分工(1971 年 10 月 8 日  9 日)
     1971 年 10 月 8 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护卫组启动集结筹备 —— 核心是 “确保护卫车辆屏蔽有效、路线安全无暴露、人员分工无盲区”,毕竟密码箱从研究所到外交部的 19 公里路程,是赴纽约前的首次 “移动安保”,若屏蔽失效被美方监测,或路线暴露遭遇意外,将直接中断联合国任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设备校准→路线勘察→分工确认→应急演练”,每一步都透着 “防泄漏、防意外” 的谨慎,老王的心理从 “安保经验丰富的自信” 转为 “涉密物资护卫的审慎”,为 10 月 10 日的护送筑牢基础。
     防干扰车辆的 “精准校准”。团队重点校准车载核心设备,确保屏蔽效果:①屏蔽频段:按《1971 年外交涉密车辆屏蔽标准》(编号外  车  屏  7101),将屏蔽设备调至 150175 兆赫(美方监测外交信号的主要频段),用信号发生器注入  71dBm 的模拟信号,测试显示车外 1 米处信号衰减至  153dBm(屏蔽效能 82dB,达标≥80dB);②设备稳定性:连续 24 小时运行屏蔽设备,监测频率漂移≤1Hz / 小时,无死机、无断屏蔽,符合 “全程不中断” 要求;③备用保障:加装 1 台备用屏蔽机(功率 190W,与主设备参数一致),主设备故障时 30 秒内自动切换,切换过程中屏蔽效能不低于 78dB。“屏蔽是第一道防线,要是断了 1 秒,密码箱的电磁信号就可能被截。” 老王趴在车底检查屏蔽天线接线,陈恒补充:“我们还在密码箱外裹了金属屏蔽套(厚度 0.19mm,铜网材质),双重屏蔽更稳妥。”
     护卫路线的 “安全勘察”。老王与老宋联合勘察路线,确定 “最短、最偏、少路口” 的方案:①主路线:研究所东门→北四环辅路→外交部西门,全程 19 公里,途经 3 个交通路口(均为非繁华路段,早 6 点车流少),避开美军驻华联络处附近区域(减少监测风险);②备选路线:若主路线遇拥堵,改走北五环辅路→东三环,多 3 公里但红绿灯少,可确保 7 点前抵达;③时间规划:6 点出发(早高峰前 1 小时),预计 6 点 47 分到达,预留 13 分钟应对突发情况(如车辆故障、临时管制);④勘察记录:标记沿途 “信号盲区”(如北四环某隧道,屏蔽设备需手动增强功率)、“应急停靠点”(2 个,均为公安执勤点,可快速寻求支援)。“路线不能走熟路,越偏越安全 ——1969 年有个涉密车辆走繁华路段,被不明人员跟踪,还好及时发现。” 老王在路线图上标注危险区域,老宋补充:“每个路口安排 1 名便衣护卫提前观察,确保无异常再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员分工与 “应急演练”。团队按 “驾驶→屏蔽→护卫→协调” 四岗分工:①老王(护卫组长):负责全程指挥,监测信号检测仪,遇异常立即决策;②小陈(驾驶员):19 年驾龄,熟悉北京路况,只走规划路线,不随意停车;③小李(密码员):坐在副驾后侧,全程看护密码箱,不离开视线,不与无关人员交流;④老宋(协调员):负责与外交部保密室对接,提前通报抵达时间,处理沿途行政事务(如遇管制出示《外交涉密物资通行证明》)。应急演练重点模拟两类场景:①屏蔽设备故障:主屏蔽机突然断连,备用机 30 秒内切换成功,老王同时指挥车辆驶入应急停靠点,小陈关闭车窗,小李检查密码箱屏蔽套,整个流程耗时 1 分 19 秒;②路线拥堵:主路线遇交通事故,老宋立即联系外交部报备,老王指挥改走备选路线,比原计划晚 7 分钟抵达,仍在 7 点前。“演练就是找漏洞,比如第一次切换备用机用了 47 秒,太慢,后来练到 30 秒,才达标。” 老王说,小李补充:“我练了 19 次‘密码箱不离身,就算下车应急,也会抱着箱子,绝不单独放车上。”
     二、研究所至外交部:防干扰护送的 “19 公里严谨”(1971 年 10 月 10 日 6 时  6 时 47 分)
     6 时,防干扰越野车准时从研究所东门出发 —— 小陈平稳起步,老王紧盯信号检测仪(显示 “150175 兆赫无信号泄漏”),小李将密码箱抱在膝上,手指轻触箱体确认卡扣完好,老宋则通过车载电台与沿途便衣护卫保持联系。护送过程中,团队经历 “初期平稳→隧道信号增强→路口警戒→安全抵达”,每一公里都透着 “无死角防护”,陈恒(提前坐另一辆车赴外交部等候)的心理从 “出发前的牵挂” 转为 “抵达后的踏实”,确保密码箱全程无暴露、无泄漏。
     6 时 00 分  6 时 15 分:起步与平稳行驶(07 公里)。车辆沿北四环辅路向西行驶,车速稳定在 47 公里 / 小时(既不慢于车流引发注意,也不超速导致风险):①屏蔽监测:老王每 5 分钟记录一次信号检测仪数据,150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 82dB、175 兆赫 81dB,无波动;②密码箱看护:小李每隔 2 分钟检查一次箱体卡扣,屏蔽套无移位,橡胶垫包裹完好,未因颠簸松动;③沿途联络:老宋通过电台确认 “第一个路口(北四环与学院路交叉口)无异常”,便衣护卫已在路口两侧观察,无陌生车辆尾随。“起步很顺,屏蔽没问题,车流也少。” 小陈轻声说,老王补充:“别放松,前面要过隧道,信号容易波动。” 小李摸了摸钥匙包,心里默念:“19 公里,快一点,再快一点。”
     6 时 16 分  6 时 27 分:隧道信号增强(712 公里)。车辆驶入北四环某隧道(长 190 米,内部信号反射强,易导致屏蔽盲区):①提前准备:进入隧道前 100 米,老王手动将屏蔽设备功率从 190W 增至 270W,信号检测仪显示 “预增强模式启动”;②隧道内监测:驶入隧道后,175 兆赫频段屏蔽效能短暂降至 79dB(仍≥78dB,达标),老王立即调整天线角度,10 秒内恢复至 81dB;③密码箱检查:隧道内光线暗,小李用备用手电筒(贴有 “保密” 标识)轻照箱体,确认无异常,未因颠簸碰撞;④驶出隧道:离开隧道后,老王将功率调回 190W,屏蔽效能稳定在 82dB,无信号泄漏。“隧道是重点,之前演练时这里出过波动,现在熟了。” 老王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宋通过电台通报:“隧道无异常,第二个路口已准备好。”
     6 时 28 分  6 时 40 分:路口警戒与车流应对(1217 公里)。车辆接近第二个路口(北四环与东三环交叉口,早高峰前开始有车流):①路口警戒:便衣护卫在路口四角示意 “无异常”,小陈减速至 19 公里 / 小时,观察两侧车辆(无贴深色膜、无缓慢跟随的可疑车辆);②车流避让:遇一辆货车变道,小陈平稳避让,未急刹车(避免密码箱碰撞),小李用手轻扶箱体,确保稳定;③信号监测:老王发现 155 兆赫频段出现微弱干扰信号(127dBm,远低于危险值  71dBm),判断为民用信号,无需特殊处理,记录 “无美方监测信号”。“路口人多车杂,最容易出问题,还好便衣提前清场。” 老宋说,小陈补充:“还有 2 公里就到外交部,前面路口是最后一道岗。”
     6 时 41 分  6 时 47 分:抵达外交部(1719 公里)。车辆接近外交部西门,沿途可见执勤人员(持《涉密物资接收证明》):①身份核验:西门岗亭执勤人员核对老王的《护卫证》、老宋的《通行证明》,确认无误后抬杆放行,整个过程耗时 1 分 19 秒;②院内行驶:车辆沿指定路线(避开办公楼正门,走侧门至保密室)行驶,车速 10 公里 / 小时,无无关人员靠近;③停车交接:车辆停在保密室门口,陈恒已在门口等候,老王打开后备箱,与陈恒共同将密码箱取出(双人搬运,避免单人失手),小李紧随其后,确保密码箱不脱离视线。“19 公里,全程 67 分钟,屏蔽无断、无异常信号、无人员靠近。” 老王在护卫记录表上签字,陈恒抱着密码箱,指尖触到箱体的温度(与出发时一致,无异常),松了口气:“安全到了,下一步存保密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外交部集结点安保:保密室的 “双重防护”(1971 年 10 月 10 日 6 时 50 分  10 时)
     6 时 50 分,密码箱被送入外交部保密室 —— 这里是赴纽约前的 “临时安全仓”,需确保 24 小时无安保漏洞,与其他涉密文件分区存放,避免交叉风险。团队经历 “保密室准入核验→分区存放→值守安排→安全巡查”,每一个环节都透着 “绝密级管理” 的严格,老张(外交部密码专员)的心理从 “等待接收的紧张” 转为 “存放妥当的安心”,为后续的最后检查做好准备。
     保密室的 “准入核验与环境检查”。进入保密室需经过双重核验:①第一道门禁(外部铁门):需老张与外交部保密室主任共同插入钥匙(双人双锁,老张持 A 钥匙,主任持 B 钥匙),同时输入 6 位门禁密码(老张输入前 3 位,主任输入后 3 位),门禁系统验证通过后,铁门缓缓打开(耗时 19 秒,防暴力破解);②第二道门禁(内部钢门):需刷《保密人员身份卡》(老张与陈恒各刷一张,小李因权限仅能在外等候),同时进行指纹核验(与外交部指纹库比对),核验成功后钢门开启;③环境检查:进入后,老张用信号检测仪检查室内(150175 兆赫无信号,屏蔽效能 87dB,比室外更高),陈恒检查保密柜(无撬动痕迹,锁芯完好),确认环境安全无异常。“保密室是外交部的‘核心保险柜,双重门禁少一个人都进不来,指纹库连主任都改不了。” 老张介绍,陈恒补充:“室内温度 25℃,湿度 50%,刚好适合密码箱存放,不会受潮。”
     密码箱的 “分区存放与固定”。保密室内按 “密级 + 用途” 分区,密码箱单独存放于 “外交任务专用区”:①区域划分:室内分 A(绝密  外交任务)、B(机密  日常文件)、C(秘密  普通资料)三个区域,各区之间用 1.2 米高的钢板隔开,贴有醒目标识,密码箱放入 A 区的 1 号保密柜(定制尺寸,仅能容纳这台密码箱,无多余空间);②固定与防护:保密柜内铺 0.37mm 厚丁腈橡胶垫,密码箱放入后,用 2 个微型液压顶紧器(顶紧力 5kg)固定(避免柜门开关导致箱体晃动),柜门上贴 “禁止移动” 标识,锁芯采用 “三重叶片锁”(钥匙 + 密码 + 指纹,老张保管钥匙,主任保管密码,指纹需两人同时录入);③隔离措施:A&n

第912章 赴京集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