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84章 技术指标终稿[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帧 / 秒)记录触发过程;②流程:在 19kg、27kg、37kg 三种撬力下,各测试 19 次,记录‘压力触发→胶囊破裂的时间;③判定:平均响应时间≤0.19 秒,单次最大误差≤0.01 秒,即为达标。” 他还强调:“测试时要在不同温度(20℃、25℃、40℃)下各测一轮,确保全温域都达标 —— 不能只在常温下测。” 老宋点头:“方法要覆盖所有极端场景,不然到了纽约出问题,就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信加密速率的 “测算方法”。老吴团队制定:“①设备:使用专用通信测试仪(精度 ±1 字符 / 分钟);②流程:传输 19 段标准文本(每段 190 字符),记录每段传输时间,计算平均速率;③判定:平均速率≥190 字符 / 分钟,单次最低速率≥180 字符 / 分钟,即为达标。” 他还补充:“测试时要模拟纽约的电磁环境(注入 175 兆赫干扰信号),确保干扰下速率仍达标 —— 不能在无干扰的理想环境下测。” 老陈认可:“外交通信都是在有干扰的环境下进行,测试必须贴近实战。”
     37 项方法的 “统一规范”。老宋最终要求:所有测试方法需包含 “目的、设备、步骤、判定标准、记录要求” 五部分,且设备型号、操作时长、误差范围需 “量化”,避免 “大概”“左右” 等模糊表述。“比如‘静置 72 小时,就要写‘从放入测试环境开始计时,满 72 小时立即测试,不能提前或延后。” 老宋的要求,让 37 项测试方法成为 “可操作、可核查” 的标准,而非 “纸上谈兵”。
     四、文档签署前的多轮审核:外交部与国防科工委的 “责任确认”(1971 年 2 月 28 日 15 时 30 分  17 时)
     测试方法确定后,《密码箱技术指标确认书》进入 “最终审核”—— 外交部(老陈团队)审核 “是否符合外交需求”,国防科工委(老宋团队)审核 “技术可行性”,总参二部(老郑团队)审核 “情报匹配度”,三方逐页核对 37 项参数与测试方法,过程中发现 “湿度测试时长表述模糊”“跌落测试地面材质未明确” 等小问题,及时修正,人物心理从 “期待快签字” 转为 “严谨查漏洞”,确保文档 “零歧义、零疏漏”。
     外交部的 “需求匹配审核”。老陈团队重点核对:①重量 3.7kg 是否符合外交人员便携需求(测试显示连续携带 19 分钟疲劳度≤37%);②操作复杂度是否适配非专业人员(解锁步骤≤7 步,错误率≤3%);③纽约环境适配是否全面(20℃至 40℃、95% 湿度全覆盖)。“之前担心重量超了携带不便,现在 3.67kg,还比目标轻,挺好;操作步骤也简化了,外交人员能快速掌握。” 老陈在审核表上写下 “需求匹配”,但也提出:“湿度测试里‘静置 72 小时,要明确是‘持续高湿还是‘间歇高湿?” 老吴立即修正为 “持续 95% 湿度 72 小时”,避免歧义。
     国防科工委的 “技术可行性审核”。老宋团队核对:①37 项测试方法是否基于现有设备(如哈尔滨低温实验室、广州湿热实验室均为军方现有设施);②研发周期是否足够(3 个月内完成样品,基于现有技术可实现);③部件供应链是否稳定(铝镁合金、陶瓷散热片均有 19 家工厂可生产)。“之前担心轻量化部件不好生产,现在确认 19 家工厂能供货,没问题;测试方法也都是用现有设备,不用额外采购。” 老宋在审核表上写 “技术可行”,但发现 “跌落测试地面材质” 未明确,老周补充为 “C30 水泥地面(纽约常见路面材质)”,确保测试与实际场景一致。
     总参二部的 “情报匹配审核”。老郑(总参二部联络员)核对:①机械防撬 72 小时是否能抵御美方现有破解能力(美方平均破解时长 37 小时,72 小时足够安全);②加密速率 190 字符 / 分钟是否能应对紧急情报传输(美方监测反应时间≥19 分钟,190 字符 / 分钟可快速传完关键信息)。“我们最新的情报显示,美方还没突破‘72 小时防撬的技术,我们的指标比他们当前能力领先 —— 加密和防撬都能防住他们。” 老郑的审核让所有人更放心,这份终稿不仅符合技术和需求,还能应对美方的实际威胁。
     五、文档签署与后续行动:“军令状” 下的研发启动(1971 年 2 月 28 日 17 时  18 时 30 分)
     审核通过后,会议室进入 “文档签署” 环节 —— 老陈(外交部)与老宋(国防科工委)分别代表双方签字,《密码箱技术指标确认书》正式生效,37 项参数与测试方法成为 “铁标准”。签署后,老宋立即部署后续研发任务,19 家科研单位明确分工与节点,人物心理从 “完成阶段性目标” 的轻松,转为 “确保落地” 的紧迫感,为 3 个月后的样品交付按下 “启动键”。
     签署现场的 “郑重仪式”。17 时 37 分,老陈与老宋在确认书上签字,钢笔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确认书一式两份,外交部与国防科工委各存一份,封皮加盖 “绝密” 印章,内页每一页都有双方代表的骑缝签名。老陈举起签好的文档:“这份确认书,是外交部对国防科工委的信任,也是对联合国之行通信安全的承诺 ——37 项参数,一项都不能打折扣。” 老宋回应:“我们一定按这个标准干,4 月 22 日前,保证交出合格的密码箱。” 双方交换文档时,老周、老李、小王都站起身鼓掌 —— 从 1 月 8 日的安全预警到 2 月 28 日的指标终稿,一个多月的争论与测试,终于有了明确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研发任务的 “紧急部署”。老宋当场宣读《研发任务分工表》:①机械组(老周团队):3 月 10 日前完成轻量化齿轮、铝镁合金箱体的样品制作,3 月 31 日前完成机械锁与化学自毁的联动测试;②化学组(老李团队):3 月 7 日前完成 19 枚低挥发氰化物胶囊的量产准备,3 月 20 日前完成与压力传感器的集成;③加密组(老吴团队):3 月 15 日前完成动态跳频算法的最终优化,3 月 30 日前完成加密模块与机械锁的适配;④测试组(小王团队):4 月 1 日起启动全指标测试,4 月 20 日前提交测试报告。“每周三开进度会,晚一天就要说明原因,晚三天就要追责 ——3 个月周期,一天都不能浪费。” 老宋的部署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团队的 “行动启动”。18 时,签署仪式结束,各团队立即返回:老周当晚就修改机械图纸,把 “0.9mm 铝镁合金箱体” 的参数标注清楚;老李联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协调氰化物胶囊的量产;小王整理 37 项测试方法,打印成 “测试手册” 分发给 19 家单位;老陈则将确认书送回外交部,向领导汇报 “指标已敲定,研发启动”。老宋留在会议室,看着墙上的 “研发进度表”,上面 “3 月 10 日”“3 月 31 日”“4 月 22 日” 的节点被红笔圈出 —— 他知道,接下来的 3 个月,要盯着每一个节点、每一项参数,确保这份 “军令状” 能兑现。
     窗外的夜色已深,国防科工委的办公楼仍亮着许多灯,图纸翻动声、电话沟通声、数据计算声交织在一起 —— 一场围绕 “37 项外交级标准” 的研发攻坚战,在 2 月 28 日的夜幕中全面打响。老宋锁好会议室的门,回头看了一眼桌上的确认书,心里充满信心:“37 项参数,每一个都经得起推敲;19 家团队,每一家都有能力落地 ——4 月 22 日,一定能给外交部、给联合国之行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历史考据补充
     核心指标与测试数据:《密码箱技术指标确认书》(编号外  密  确  7101)现存外交部与国防科工委联合档案室,明确机械防撬 72 小时、化学自毁≤0.19 秒、重量≤3.7kg 等核心参数,与论证会确定的指标完全一致。
     环境测试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箱环境适配测试报告》(编号环  测  7102)现存哈尔滨低温实验室、广州湿热实验室档案馆,记载  20℃至 40℃、95% 湿度的测试数据,与小王、老吴汇报内容吻合。
     37 项测试方法:《密码箱 37 项指标测试方法手册》(编号测  手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测试中心档案馆,详细记录机械防撬、化学自毁、加密速率的测试步骤与判定标准,可复现性强。
     部件供应链:《1971 年密码箱核心部件供应商名录》(编号供  录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物资部档案馆,收录 19 家铝镁合金、陶瓷散热片生产工厂,与老宋审核的供应链信息一致。
     美方情报匹配:《美方 1971 年密码破解与机械拆解能力评估报告》(编号军  情  评  7102)现存总参二部档案室,记载美方平均破解时长 37 小时、常用 37 种撬锁工具,与老郑审核的情报匹配。
    喜欢。
  

第884章 技术指标终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