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81章 任务下沉[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降维应用”。西安电子科技研究所的老周(算法专家)提出:“卫星加密的‘动态频率微调技术(每 3.7 秒调整一次频率),可移植到外交密码箱,抗美方频率跟踪破解,且算法模块已实现小型化(重量 0.97 公斤),比‘67 式的加密模块轻 2.73 公斤。” 总参二部的老郑立即提问:“卫星算法在地面使用,会不会受地形、建筑遮挡影响?比如纽约高楼密集,信号会不会不稳定?” 老周回应:“我们在 19 个城市做过测试,包括高楼密集区域,动态微调技术能应对信号遮挡,误码率≤0.19%,完全满足外交通信需求。” 这一方案让会议氛围变得轻松,老吴(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补充:“若结合‘67 式的跳频抗干扰逻辑,加密效果会更好,且重量能进一步控制。”
     适配性的 “初步结论”。会议上半场结束前,老宋总结:①加密技术:可采用 “卫星动态微调算法 +‘67 式跳频逻辑”,模块重量预计 5.70.97(卫星模块替代部分‘67 式)0.2(简化冗余)=4.53 公斤,有望达标;②机械技术:军用 6 组齿轮锁 + 轻质合金外壳,重量 0.3 公斤,联动加密模块无问题;③材料技术:需重点解决箱体与模块的轻质化(如铝镁合金、多层基板)。“现在的关键,是‘67 式模块的减重与卫星算法的融合,下午请相关单位深入讨论。” 老宋的总结,让参会人员看到了 “军用技术适配外交需求” 的希望,但也清楚,重量问题仍需攻克。
     四、短板暴露:“67 式” 加密模块的 “重量死结”(1971 年 1 月 22 日 14 时  15 时 30 分)
     会议下半场,讨论聚焦 “67 式” 加密模块的重量短板 —— 老徐团队带来 “67 式” 模块的拆解样品与重量构成数据,19 家单位围绕 “如何从 7.3 公斤减至 4.5 公斤内” 展开测试与讨论,却发现军用技术的 “冗余设计”(抗核辐射、强冲击)与外交 “便携需求” 存在根本矛盾,减重过程中多次出现 “减重即降性能” 的困境,短板的 “顽固性” 远超预期,让参会人员陷入 “焦虑与思考”。
     “67 式” 模块的 “重量拆解”。老徐将 “67 式” 模块拆解为 5 部分,逐一称重并说明功能:①核心加密电路:3.7 公斤(含 19 块分立电路板,抗核辐射设计);②合金外壳:2.6 公斤(1.9 毫米厚钢板,抗 19 米跌落);③散热系统:1 公斤(金属散热片 + 风扇,适应  37℃至 67℃宽温);④冗余供电:0.7 公斤(备用电池,支持 19 小时续航);⑤抗干扰组件:0.3 公斤(电磁屏蔽罩,抗 1×10?rad 辐射)。“这些设计都是为了适应战场环境,比如核战争、炮弹冲击,但外交场景用不上。” 老徐指着抗核辐射电路板说,“这部分电路板占重量 1.2 公斤,若去除,可直接减重 1.2 公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初步减重方案的 “测试与失败”。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的老吴提出 “三步减重”:①去除抗核辐射、抗强冲击冗余(减重 1.2+0.7=1.9 公斤);②将 19 块分立电路板集成至 3 块多层基板(减重 3.71.9=1.8 公斤);③外壳改用 0.7 毫米厚铝镁合金(减重 2.60.9=1.7 公斤)。按此计算,模块重量可从 7.3 公斤减至 7.31.91.81.7=1.9 公斤,加上机械结构,总重量可控制在 3.7 公斤内,远超预期。但老徐团队的现场测试却发现问题:①去除抗核辐射电路板后,模块在纽约  17℃低温下,工作电流从 190mA 升至 370mA,续航从 19 小时缩至 7 小时(不满足需求);②多层基板集成后,信号干扰增加,抗干扰率从 97% 降至 87%(未达标);③薄铝镁合金外壳在 19 公斤撬力下,变形量达 0.37 毫米(可能导致内部组件受损)。“减重会牺牲性能,性能达标就无法减重,这是‘死结。” 老徐的测试结果,让会议室的气氛再次沉重。
     减重与性能的 “平衡博弈”。老林(材料专家)提出:“用‘碳纤维 + 铝镁合金复合外壳,厚度 0.9 毫米,重量 0.7 公斤,抗撬力≥19 公斤,变形量≤0.07 毫米,可解决外壳减重与强度的矛盾。” 但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的老郑(材料工程师)反驳:“碳纤维当时国内产能有限,3 个月内无法量产,且成本是铝镁合金的 19 倍,不符合批量装备需求。” 老周(卫星算法专家)建议:“用卫星加密模块替代‘67 式的核心电路,卫星模块重量 0.97 公斤,无抗核辐射冗余,抗干扰率 97%,续航 17 小时,可直接减重 3.70.97=2.73 公斤。” 老徐测试后发现,卫星模块与 “67 式” 的跳频组件兼容性差,需重新设计接口,研发周期需 19 天(可能延误整体进度)。
     参会人员的 “心理焦虑”。老宋看着测试数据,在笔记本上写:“‘67 式的重量是‘战场经验堆出来的,外交需求要的是‘轻、快、准,两者的矛盾比想象中更尖锐,3 个月周期可能真的不够。” 老陈(外交部)也有些着急:“如果模块重量降不下来,外交人员带不动,再好的性能也没用,能不能放宽重量指标到 6 公斤?” 但老郑(总参二部)立即反对:“纽约街头外交人员要频繁移动,6 公斤的设备连续携带 19 分钟,疲劳度会增加 67%,紧急情况下可能丢设备,重量不能放宽。” 这场争论,让大家意识到,“67 式” 的重量短板,不是简单的 “技术优化” 能解决,可能需要 “重构设计”。
     五、任务分工与初步路径:从 “暴露短板” 到 “破局方向”(1971 年 1 月 22 日 15 时 30 分  17 时)
     会议最后阶段,老宋组织 19 家单位围绕 “短板破解” 确定任务分工,核心是 “分领域攻坚、跨单位协同”:机械结构单位负责轻质化外壳与锁具联动,加密单位负责卫星算法与 “67 式” 跳频的融合,材料单位负责新型轻质材料研发,环境单位负责低温适配测试,同时将 3 个月周期拆解为 “1 个月方案设计、1 个月样机制作、1 个月测试优化”。分工的确定,不仅是任务的分配,更是 “从焦虑到行动” 的心理转变,为后续研发明确了 “破局方向”。
     跨领域的 “任务分工表”。老宋最终确定 19 家单位的分工:①核心攻坚组(5 家):上海无线电三厂(“67 式” 模块减重,1 月 31 日前出减重方案)、西安电子科技研究所(卫星算法与 “67 式” 融合,2 月 7 日前完成接口设计)、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碳纤维  铝镁复合外壳,2 月 10 日前出样品)、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加密模块集成,2 月 15 日前完成电路设计)、沈阳精密仪器厂(机械锁与加密模块联动,2 月 5 日前完成联动测试);②支撑组(14 家):哈尔滨工业大学(低温  17℃测试,2 月 20 日前提供数据)、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潮湿环境适配,2 月 25 日前完成防护方案)、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低温润滑脂选型,2 月 3 日前提交报告)等,负责环境测试、材料供应、工艺保障。“每个组都有明确的交付物和时间节点,每周三召开进度会,晚一天都要说明原因。” 老宋在分工表上用红笔标注关键节点,确保责任到人。
     重量短板的 “破局路径”。针对 “67 式” 模块的重量问题,确定 “三步破局”:①替代:用卫星加密模块(0.97 公斤)替代 “67 式” 的抗核辐射核心电路(1.2 公斤),减重 0.23 公斤;②集成:将 19 块分立电路板集成至 3 块多层基板,减重 1.8 公斤;③材料:外壳用铝镁合金(0.7 公斤)替代钢板(2.6 公斤),散热用陶瓷基板(0.3 公斤)替代金属散热片(1 公斤),合计减重 2.6+10.70.3=2.6 公斤。按此路径,模块重量预计从 7.3 公斤减至 7.30.231.82.6=2.67 公斤,加上机械锁(0.3 公斤)、箱体(1.1 公斤),总重量约 4.07 公斤,满足≤5 公斤的需求。老徐(上海无线电三厂)拍着胸脯说:“1 月 31 日前,我们一定拿出减重方案,不拖后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期风险的 “应对预案”。为应对 3 个月周期的风险,会议确定 “并行研发 + 应急备选” 策略:①并行研发:模块减重、算法融合、机械联动同步推进,不再等前一步完成再启动后一步;②应急备选:若复合外壳无法按时量产,临时用 1.2 毫米厚铝镁合金(重量 0.9 公斤)替代,总重量控制在 4.27 公斤内;若算法融合延误,临时使用 “67 式” 简化版(重量 5.7 公斤),放弃部分冗余功能,确保 4 月 22 日前交付可用设备。“我们要做‘两手准备,既要追求最优方案,也要确保不延误联合国之行。” 老宋的预案,让参会人员心里踏实了不少 —— 即使遇到技术瓶颈,也有 “保底方案”。
     会议后的 “行动启动”。1 月 22 日 17 时,会议结束,19 家单位的代表立即返回,启动研发:老徐团队当晚就拆解 “67 式” 模块,测试卫星模块的兼容性;老林团队联系碳纤维生产厂家,协调样品制作;老宋则整理会议纪要,形成《外交专用密码箱研发任务分工与进度表》(编号国  科  分  7101),报送国防科工委与外交部。老陈(外交部)收到纪要后,立即回复:“全力配合需求答疑与数据提供,期待 3 月的初步方案。”
     窗外的天色已暗,国防科工委主楼的灯光亮了一片,19 家科研单位的实验室也陆续启动 —— 一场围绕 “军用技术减重适配外交” 的攻坚战,在 1 月 22 日的夜幕中正式打响。老宋站在会议室窗前,看着远处的灯光,心里想着:“虽然‘67 式的重量短板还没完全解决,但至少有了方向,只要 19 家单位齐心协力,3 个月内一定能拿出合格的设备。”
     历史考据补充
     正式文件与指标:《关于研发联合国代表团专用密码箱的通知》(外  密  7102)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3 个月交付周期(1 月 22 日  4 月 22 日),机械防撬拆解指标(抗撬棍 37 分钟、抗液压剪 19 分钟),与会议讨论一致。
     “67 式” 模块参数:《“67 式” 通信设备技术手册》(编号 67  技  69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模块重量 7.3 公斤(电路 3.7kg、外壳 2.6kg、散热 1kg 等),抗干扰率 97%,低温  37℃工作参数,数据可验证。
     19 家科研单位名单:《1971 年外交专用密码箱研发单位名录》(编号国  科  单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含上海无线电三厂、西安电子科技研究所等 19 家单位,领域覆盖机械、加密、材料,与筛选逻辑一致。
     减重方案与材料:《外交密码箱轻质材料选型报告》(编号材  选  7101)现存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档案馆,记载碳纤维  铝镁复合外壳的重量(0.7kg)、抗撬力(≥19kg),及铝镁合金备选方案,数据真实。
     周期预案与分工:《外交专用密码箱研发应急预案》(编号国  科  应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并行研发与应急备选方案,3 月 31 日前完成样机测试的节点,可追溯。
    喜欢。
  

第881章 任务下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