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79章 外交部的 “安全预警”[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1971 年 1 月 8 日 7 时 37 分,北京外交部主楼的走廊里,路灯还没熄灭,寒风从窗户缝隙钻进来,带着冬日的凛冽。老周(外交部常务会议召集人)的皮鞋踩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他手里攥着一份牛皮纸文件,封面 “绝密 军  情  7101” 的字样被红笔圈了三道,边角因反复翻看已有些起皱。
     文件里夹着一张泛黄的信号监测记录纸,上面 “纽约区域 175 兆赫 不明跳频信号 19 次捕捉” 的铅笔字迹,是总参二部监测站老郑(负责人)连夜手绘的。老周抬头看了眼会议室的门牌,玻璃上 “保密会议 非参会人员禁止入内” 的字条格外醒目,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门 —— 里面的 37 把椅子已摆好,每把椅子上都放着一份未拆封的保密协议,墨水瓶里的墨汁刚研好,正冒着细微的热气。
     “再晚,恐怕就来不及了。” 老周心里想着,将文件放在会议桌中央,目光落在墙上的日历上,1 月 8 日的数字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 “联合国事务筹备”—— 他知道,今天这场会,要决定的不仅是一次会议的通信保障,更是重返国际舞台时,国家信息安全的 “第一道防线”。
     一、情报前置:总参二部的监测报告与纽约信号疑云(1971 年 1 月 4 日  7 日)
     1971 年 1 月 4 日凌晨,新疆某边境监测站的电波暗室里,老郑(监测站负责人)盯着频谱仪的屏幕,指尖在记录纸上快速勾画 ——175 兆赫频段处,一条微弱的跳频信号忽明忽暗,这是过去 72 小时内第 19 次捕捉到该信号,且每次出现的时间、频率间隔都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工作时段高度重合。这份《美方对我外交通信监测报告》(编号军  情  7101)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信号捕捉,而是监测站对 “纽约区域电磁环境” 持续跟踪的结果,每一组数据都浸透着老郑团队 “怕遗漏、怕误判” 的谨慎心理。
     监测站的 “72 小时连续跟踪”。1971 年 1 月 1 日,监测站按年度计划启动 “重点区域电磁环境扫描”,纽约区域因涉及联合国事务,被列为一级监测目标。老郑带领 5 名监测员,分 3 班 24 小时值守,每班负责记录 175180 兆赫频段的信号变化(该频段为我方外交常用通信频段)。1 月 2 日凌晨 3 时,值班员小王(监测员)首次发现异常:175.037 兆赫处出现跳频信号,每 3.7 秒跳变一次,持续 19 秒后消失,与我方 “69 式” 密码机的跳频规律有细微相似。“会不会是美方在模仿我们的信号?” 小王立即叫醒老郑,两人反复回放录音,确认信号来源方向指向纽约近郊(美方已知的情报监测站点)。
     信号特征的 “细节比对”。老郑团队将 19 次捕捉到的信号数据整理成表,核心特征清晰:频率范围 175.001175.073 兆赫,跳频间隔 3.73.71 秒,信号强度  117dBm(符合美方 “AN/FLR9” 监测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且每次出现都在我方外交人员与国内通信的 “潜在窗口期”(纽约时间 9:0011:00)。为避免误判,老郑调阅 1970 年同期监测数据,发现该频段全年仅出现 3 次不明信号,而 1971 年 1 月前 7 天就达 19 次。“不是偶然,是针对性监测。” 老郑在报告初稿里写下这句话,笔尖停顿片刻,又补充 “建议外交部关注联合国相关通信安全”—— 他知道,这份报告一旦提交,将直接影响后续外交准备,不能有任何疏漏。
     报告的 “层级审核与传递”。1 月 5 日,老郑将报告提交总参二部,经 3 级审核(监测站→分区→总部),1 月 6 日送达外交部情报司。审核过程中,技术专家对 “信号与美方设备的关联性” 提出质疑,老郑连夜带着 19 盘信号录音带赴京,在总参二部的实验室里,用美方 “AN/FLR9” 设备的模拟样机验证:当输入我方 “69 式” 密码机的跳频参数时,样机输出的信号特征与监测到的不明信号重合度达 97%。“他们在尝试破解我们的通信规律。” 技术专家最终确认,报告于 1 月 7 日傍晚正式定为 “绝密”,由专人护送外交部。
     老郑的 “心理博弈”。提交报告前,老郑在监测站的日志里写:“若判断失误,会浪费外交准备资源;若遗漏关键信息,可能导致外交通信泄密 —— 宁可多报,不可漏报。” 这种 “双重担忧”,让他在报告里详细标注了每一次信号的捕捉时间、强度、频率偏差,甚至包括值班员的姓名(便于后续追溯)。1 月 7 日晚,当他看着报告被密封送外交部门口时,心里仍在默念:“希望这份报告能帮上忙,别让前线的外交人员暴露在风险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紧急召集:37 人保密会议的筹备与入场博弈(1971 年 1 月 8 日 6 时  8 时)
     1971 年 1 月 8 日 6 时,外交部办公厅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37 名参会人员(含 19 名外交官员、17 名技术代表、1 名总参二部联络员)接到临时通知,要求 8 时前到外交部主楼 3 楼会议室参会,且 “不得携带任何纸质文件、不得告知他人会议内容”。这场紧急会议的筹备,从通知到入场仅 2 小时,每一个环节都透着 “保密优先” 的原则,参会人员的心理从 “意外” 到 “重视”,再到 “紧张”,形成一场无声的 “入场博弈”。
     通知环节的 “保密细节”。老周(会议召集人)亲自拟定通知话术:“因紧急事务,请于 8 时前到主楼 3 楼会议室,携带本人工作证,勿带其他物品。” 电话通知由 2 名保密员分工完成,每人负责 1819 人,且不透露会议主题;对在外办公的人员(如驻京外交机构代表),安排专用车辆接送,车辆全程关闭无线电(防止被监听)。7 时 15 分,驻某使馆的老陈(外交官员)接到通知时,正在整理联合国相关文件,他立即锁好文件柜,只带工作证出门,司机在车内递给他一张纸条:“到会场后签署保密协议,手机、钢笔暂存。” 老陈后来回忆:“从没见过这么紧急的会议,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关乎安全的大事。”
     入场前的 “多层核验”。7 时 30 分,参会人员陆续抵达外交部主楼,首先在一楼大厅核验工作证(与预先准备的名单比对,无误后发放临时出入证);二楼楼梯口设置第二道岗,检查是否携带电子设备(用手持式电磁检测仪扫描,发现 2 人携带钢笔式录音笔,当场暂存);三楼会议室门口,由总参二部的联络员老郑(报告提交人)负责最后核验,确认身份后,发放《保密协议》(共 19 条,核心条款为 “会议内容不得记录、不得外传,违反者按保密条例处理”)。7 时 50 分,老吴(技术代表,“69 式” 密码机研发团队成员)签署协议时,手指因紧张有些颤抖,他注意到协议末尾的 “见证人” 处,已有 19 人签名,且每个人的字迹都很工整 —— 这意味着,没人敢轻视这份协议的严肃性。
     会议室的 “环境布置”。会议室内,37 把椅子按 “外交  技术” 分区摆放(外交官员坐左侧,技术代表坐右侧),每把椅子前放着 1 张空白纸、1 支铅笔(会后回收,不允许带出);会议桌中央摆放《美方对我外交通信监测报告》(仅 1 份,由老周保管,将在会议中宣读);墙面无窗户(避免窗外监听),天花板的灯管全部换成 “防电磁泄漏” 型号(防止通过灯光频率窃取信息)。7 时 55 分,老周检查环境时,发现墙角的插座未做屏蔽处理,立即让电工用金属盖封住:“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漏,美方连我们的通信信号都能监测,说不定也能通过插座监听。”
     参会人员的 “心理变化”。7 时 58 分,37 人全部到齐,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铅笔偶尔碰到纸张的声音。外交官员老陈看着对面的技术代表,心里在想 “是不是通信出了问题”;技术代表老吴则在回忆 “69 式” 密码机的性能参数,担心 “会不会是设备出了漏洞”;总参二部的老郑坐在角落,目光盯着桌上的报告,心里在想 “参会人员会不会重视这份报告的结论”。8 时整,老周拿起报告,会议室的灯光突然暗了 1 秒(电路稳定调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手中的文件上 —— 一场关乎外交通信安全的会议,正式开始。
     三、核心难题:“69 式” 密码机的实战性能短板暴露(1971 年 1 月 8 日 8 时  10 时)
     会议开始后,老周首先宣读《美方对我外交通信监测报告》,当读到 “纽约区域 19 次捕捉我方疑似通信信号,美方或在尝试破解” 时,会议室里响起细微的议论声。随后,技术代表老吴(“69 式” 研发团队)提交的《“69 式” 便携密码机性能测试报告》,彻底暴露了核心难题:该设备的抗暴力破解时长仅 19 小时,远无法满足联合国驻留(预计 37 天)的安全需求。这份测试报告的每一组数据,都是老吴团队在 1 月 7 日连夜测试的结果,过程充满 “希望达标却屡屡失望” 的焦虑。
     “69 式” 的 “抗暴力破解测试”。1971 年 1 月 7 日晚,接到参会通知后,老吴预感 “可能与‘69 式的安全性能有关”,立即带领 4 名工程师在实验室启动紧急测试。测试方法参考美方常用的 “暴力破解流程”:用模拟 “AN/FLR9” 设备的破解机,对 “69 式” 加密的信号进行密钥尝试(每秒 19 组密钥组合),同时记录设备的 “防破解时长”(从开始破解到密钥被破解的时间)。初期测试显示,当 “69 式” 使用 “基础密钥”(6 位数字)时,破解时长仅 17 小时;改用 “复杂密钥”(6 位数字 + 3 位字母)时,时长延长至 19 小时,但仍未达到 “7 天以上” 的安全标准(联合国驻留需至少 37 天,按每日更换 1 次密钥,单次抗破解需≥24 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测试数据的 “细节呈现”。老吴团队将测试结果整理成表:①密钥类型:基础密钥(17 小时)、复杂密钥(19 小时)、应急密钥(21 小时);②破解方式:暴力尝试(占破解成功的 97%)、频率分析(占 3%);③环境影响:在纽约  17℃低温下,设备的抗破解时长缩短至 17.5 小时(电池功耗增加导致密钥生成逻辑简化)。“不是我们的设备不好,是美方的破解技术进步太快。” 老吴在报告里写道,他指着实验室里的 “69 式” 样机,外壳上 “1969 年定型” 的字

第879章 外交部的 “安全预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