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传承
卷首语
1990 年 5 月 17 日 9 时 37 分,北京航天技术研究所的资料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书桌的蓝皮笔记本上 —— 封面烫金的 “技术笔记 陈恒 19671987” 字样已有些褪色,笔记本侧面贴着 19 张彩色标签,分别标注 “67 式研发”“晶体管量产”“东方红星地通信”。
小张(新一代工程师,1977 年加入团队)的手指轻轻翻开第 3 本笔记,纸页上 “1969 年 3 月 珍宝岛 跳频 r 值从 3.71 调至 3.711,伪跳频点每 19 个插 1 个” 的手写字迹,还带着当年陈恒(技术前辈)的汗渍。“之前研发‘90 式通信车时,低温抗干扰总不达标,原来陈工当年在珍宝岛就解决过类似问题!” 他的声音带着激动,桌角堆着 37 份技术突破报告,每份报告首页都写着 “参考陈恒笔记第 X 本第 X 页”。
李敏(技术顾问,当年与陈恒共事)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看着小张专注的神情,想起 1987 年陈恒退休前的场景 —— 当时陈恒把 19 本笔记捆在帆布包里,郑重地交给小张:“这里面每一个数据,都是前线战士、工厂师傅和我们一起熬出来的,别让技术断了代。” 此刻,资料室里的笔记本与突破报告,正无声地印证着这份传承的重量。
一、陈恒 19 本笔记的形成:十年技术沉淀与 “怕断代” 的执念
19671987 年,陈恒用 20 年时间写下 19 本技术笔记,每本对应一个关键技术阶段(“67 式” 研发、量产、“东方红一号” 星地通信、导航密码构想),记录的不是抽象理论,而是实战数据、算法调整、问题解决方案,甚至包括 “战士反馈”“工厂返工记录” 等细节。这些笔记的形成,源于陈恒经历实战后的 “技术焦虑”—— 怕年轻工程师忘记 “实战优先” 的逻辑,怕手工调试的经验因设备升级而丢失,每一页记录都藏着他 “留住技术根脉” 的执念。
19671969 年:“67 式” 研发与实战笔记(第 15 本)。第 1 本笔记(1967 年)记录 “67 式” 跳频算法的初始设计,里面贴着李敏手绘的跳频波形图,旁注 “r=3.71 150170 兆赫,抗‘拉多加 6干扰测试:19 分钟中断 7 次→调整后 0 次”;第 3 本(1969 年)聚焦珍宝岛实战反馈,纸页边缘有陈恒的紧急批注:“1969.3.15 东北军区反馈 37℃晶体管 β 值降 19%,需加羊毛毡保温,明天送样 37 台”。陈恒后来回忆:“那时候在前线,每天抱着笔记本记录,生怕漏了一个数据 —— 战士说‘机器断一次,可能就少一个人,我不敢马虎。” 第 5 本笔记的最后一页,画着 19 个军区的 “干扰强度分布图”,每个红点旁都标着 “需适配改进”,这是他跑遍全军 19 个哨所后手绘的,纸页上还留着边境的沙尘痕迹。
19701977 年:“67 式” 量产与卫星技术笔记(第 612 本)。第 6 本(1970 年)记录晶体管量产的 “卡脖子” 问题,贴着老吴的晶体管测试报告,陈恒批注:“3AX81 合格率 37%→97%,关键在区域熔炼速度 0.7 毫米 / 分钟,不能快也不能慢”;第 9 本(1972 年)是 “67 式” 军区适配细节,里面有南方军区防潮改进的 “硅胶干燥剂更换周期表”,写着 “每 19 天换一次,潮湿天缩短至 7 天”;第 12 本(1977 年)则关联 “东方红一号” 技术,记录 “星地通信频率微调与‘67 式跳频的协同逻辑”,贴着卫星第 19 秒信号捕获的波形图,旁注 “108 兆赫微调 ±18.5 赫兹,可借鉴到地面多站协同”。这 7 本笔记的形成,正值 “67 式” 1962 台设备全军列装,陈恒白天协调量产,晚上熬夜整理笔记,有时写到凌晨 3 点,就趴在桌上睡,醒来继续 —— 他在第 10 本笔记的扉页写:“量产不是结束,是技术传下去的开始,怕后面没人知道这些改进是怎么来的。”
19781987 年:导航构想与技术总结笔记(第 1319 本)。第 13 本(1978 年)记录 “北斗雏形” 导航密码构想的细节,画着多站协同定位的示意图,标注 “19 个地面站,均用 1962 年基准时钟校准”;第 17 本(1982 年)是对 “67 式”“东方红一号” 技术的系统总结,列出 “19 项核心技术传承点”,如 “跳频算法动态 r 值、晶体管双扩散法、星地频率同步”;第 19 本(1987 年)是陈恒退休前的最后记录,写着 “交给小张:笔记要结合新设备用,别死记,要懂‘为什么这么改”。这 7 本笔记,是陈恒对 20 年技术的梳理,也是对传承的 “最后交代”—— 他在退休前的技术会上说:“我这辈子做的技术,都在这 19 本里了,你们要让它活起来,别让它在资料室落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87 年 6 月,陈恒将 19 本笔记交给小张时,特意在每本笔记里夹了一张便签,第 3 本(珍宝岛)的便签写:“遇到低温问题,先想战士在雪地里的反馈;第 12 本(卫星)的便签写:频率准不准,先看 1962 年的基准钟逻辑。” 这些便签,成了新一代工程师解读笔记的 “钥匙”。
二、笔记的核心:实战技术与 “人 技 战” 的关联逻辑
陈恒的 19 本笔记,核心不是罗列技术参数,而是记录 “技术如何解决实战问题”“人如何调整技术适应战场” 的逻辑 —— 每一页都包含 “问题场景→技术尝试→失败原因→成功方案→战士反馈” 五要素,形成 “实战 技术 人” 的闭环。这种逻辑,正是新一代工程师能从中汲取灵感的关键,也是笔记能跨越 20 年仍具价值的核心。
“问题场景” 的细节还原:让技术有 “战场感”。第 3 本笔记(1969 年珍宝岛)记录:“1969.2.27 战士小王反馈:雪地里机器开机 19 分钟后死机,手摸晶体管外壳冰凉,天线结冰弯了”—— 不是简单写 “低温故障”,而是还原战士的操作场景、机器状态,让新一代工程师能想象 “技术在战场上的真实使用环境”。小张在研发 “90 式” 通信车时,遇到 “高原低温开机慢” 问题,翻阅这段记录后,意识到 “不是单纯保温,还要考虑战士在野外的快速开机需求”,于是在新设备里加了 “预热一键启动”,解决了问题。“陈工的笔记让我们知道,技术不是在实验室里的‘完美参数,是战士能在雪地里快速用上的‘靠谱工具。” 小张的团队成员小李说。
“技术尝试与失败” 的坦诚记录:不回避 “走弯路”。第 6 本笔记(1970 年晶体管量产)详细记录:“1970.4.7 尝试将锗提纯速度提至 1.9 毫米 / 分钟,纯度仅 99.99%,β 值漂移 9%,失败;4.10 降至 0.7 毫米 / 分钟,纯度 99.999%,成功”—— 没有隐瞒失败,反而标注 “失败原因:急于提升产能,忽略杂质去除效率”。新一代工程师在研发 “新型半导体材料” 时,也遇到 “纯度与产能矛盾”,参考这段记录,没有盲目提速,而是优化提纯工艺,最终纯度达 99.9999%,产能也满足需求。“陈工连失败的参数都记下来,这比只给成功方案更有用 —— 我们少走了 19 天的弯路。” 负责材料研发的小王说。
“战士反馈” 的核心地位:技术的 “最终检验”。每本笔记里,“战士反馈” 都用红笔标注,第 5 本(1970 年南方军区)写:“1970.7.12 广州军区战士老李:潮湿天机器引脚氧化,要刮掉氧化层才能用,希望能‘不用刮”—— 正是这个反馈,推动了 “67 式” 引脚镀金改进。新一代工程师在研发 “便携式通信终端” 时,收到 “丛林巡逻时终端易进泥” 的反馈,参考笔记里 “战士需求优先” 的逻辑,给终端加了 “防水防尘胶塞”,解决了问题。李敏说:“陈恒总说‘战士的一句反馈,比十个实验室数据都重要,这话都写在笔记里,也刻在我们心里。”
“跨技术关联” 的隐藏逻辑:从地面到太空的融合。第 12 本笔记(1977 年)记录:“‘东方红一号的 37 赫兹微调,可借鉴到‘67 式多站协同 —— 卫星能动态调频率,地面站也能按位置调”—— 这种 “地面 太空” 技术的关联,是笔记的 “暗藏逻辑”。新一代工程师在研发 “北斗短报文通信” 时,参考这个逻辑,将卫星的 “动态频率校准” 与地面的 “跳频抗干扰” 结合,实现 “天地一体” 通信,这成为 37 项突破中的第 7 项。“陈工早就想到地面和太空技术能通着用,我们只是把这个逻辑延续下去了。” 小张说。
这些核心逻辑,让 19 本笔记成为 “活的技术教材”—— 不是教新一代 “怎么做”,而是教 “为什么这么做”,这正是传承的本质。
三、新一代的解读:从 “看不懂” 到 “用得活” 的心理博弈
19901995 年,小张团队在研发 “90 式” 野战通信车、北斗前期试验设备时,对陈恒的 19 本笔记经历了 “看不懂→怀疑→尝试→验证→活用” 的心理过程 —— 一开始觉得笔记里的 “手工计算”“模拟电路” 落后于当时的数字技术,甚至有工程师提出 “笔记已经过时”;但当遇到实战难题无法解决时,被迫翻阅笔记,才发现里面的 “实战逻辑” 仍能指导新设备研发,这个过程充满了 “传统与现代” 的碰撞,也让传承真正落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不懂” 的初期:数字时代对模拟技术的隔阂。1990 年,小张团队刚接触笔记时,对第 3 本里 “用算盘计算跳频 r 值” 的记录感到困惑:“现在都用计算机算,陈工当年怎么用算盘算准 3.711?” 对第 6 本里 “手工筛选晶体管” 的流程(3 轮测试、19 项指标),年轻工程师小李甚至觉得 “效率太低,现在都自动化筛选了”。小张也一度认为,笔记里的技术(如 150 兆赫跳频、锗晶体管)已被更先进的数字通信、硅晶体管取代,没必要花时间研究。“那时候觉得,我们要做的是‘新设备,不是‘复刻老设备,笔记可能只是‘历史资料。” 小张后来回忆,当时他把笔记放在资料室的角落,3 个月没碰。
“遇难题” 的转折:实战问题倒逼回归笔记。1991 年,“90 式” 通信车研发遇到两个难题:一是在 40℃高原环境下,数字电路抗干扰率仅 87%(要求≥97%);二是丛林潮湿环境下,设备电源模块故障率达 19%。团队尝试了多种数字抗干扰算法、新型防潮材料,都没解决。这时,李敏提醒小张:“去翻翻陈恒的笔记,看看‘67 式当年怎么扛住 37℃和南方潮湿的。” 小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第 3 本(珍宝岛)和第 5 本(南方军区),看到 “晶体管裹羊毛毡保温”“引脚镀金 + 硅胶干燥剂” 的记录,心里犯嘀咕:“老办法能解决数字设备的问题?”
“尝试与验证” 的突破:老逻辑适配新技术。小张团队决定按笔记思路改进:针对低温抗干扰,在数字电路的核心芯片外裹 0.19 毫米厚的新型保温棉(借鉴羊毛毡思路,重量更轻);针对潮湿问题,在电源模块引脚用镀金工艺,同时加装可自动吸水的分子筛(比硅胶干燥剂更耐用)。1991 年 10 月,在西藏高原测试时,设备抗干扰率提升至 97.3%;1992 年 3&nbs
第875章 技术传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