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数(从 19 次减至 7 次),周明远优化乘法器电路,将运算时间压缩至 0.07 秒以内。“不能为了抗干扰,让设备反应变慢 —— 快一秒,就多一分安全。” 老张的提醒,让两人在 “复杂” 与 “快速” 之间找到平衡点。
前线报务员的操作适配不能忽视。其其格在试用新算法时发现,随机频段切换让她无法预判下一个频段,紧急情况下容易误操作。团队立即在 “67 式” 面板上增加 “频段指示灯”,实时显示当前和下一个频段;同时编写 “三句口诀”:“看灯跳频不慌张,周期变化不用管,发送先等 0.1 秒”—— 战士的学习时间从 19 分钟缩短至 7 分钟,完全满足实战需求。“算法是给战士用的,再复杂的逻辑,也要让操作变简单。” 其其格的反馈,让新算法从 “实验室理论” 变成 “战场能用的技术”。
6 月 9 日 20 时,新跳频算法全部研发完成。李敏整理出《“67 式” 跳频算法升级手册》,详细记载 “周期计算公式、频段切换逻辑、硬件改造步骤、操作口诀”;周明远完成 19 台 “67 式” 的硬件改造,每台设备的跳频模块都加装了伪随机数生成电路;其其格则对 19 个哨所的报务员进行紧急培训,确保每个人都能熟练操作。当最后一台设备测试通过时,距离 6 月 10 日的情报传递任务,仅剩 12 小时。
四、实战验证:升级算法对抗 “拉多加 5M” 的干扰博弈
1969 年 6 月 10 日 5 时 37 分,新跳频算法的实战验证在珍宝岛东侧哨所展开。其其格使用升级后的 “671912” 设备,传递 “苏军 19 辆 T62 坦克向西南迂回,预计 7 时 30 分抵达” 的紧急情报,加密方式为 “蒙语谚语‘ɡurɑn ɡɑl ɑlɑn+27 层嵌套”,跳频算法启用新逻辑 —— 周期 17.3 秒,频段按 “150.3→150.7→150.1→…→150.9” 的随机顺序切换。
示波器屏幕上,跳频波形像一条无规律的曲线,苏军 “拉多加 5M” 的干扰信号虽仍在跟踪,却明显跟不上节奏 —— 之前 0.19 秒就能追上的频段,现在需要 0.37 秒,等干扰到位时,“67 式” 已跳至下一个频段。其其格的耳机里,干扰杂音时强时弱,却始终无法压制情报信号,仅用 37 秒就完成全部情报传递,比旧算法快了 19 秒。
37 公里外的后方指挥部,解密组顺利接收情报,解密误差≤100 米,与小李的侦察结果完全一致。作战参谋立即调整部署:将西南侧的反坦克地雷从 19 枚增至 37 枚,3 个火箭筒小组提前 19 分钟进入伏击点。“新算法太关键了!要是用旧算法,这情报肯定被截获,我们就等着敌人迂回了!” 参谋的话,让指挥部的气氛瞬间轻松。
苏军的干扰策略被迫调整。伊万诺夫发现 “拉多加 5M” 无法跟踪新跳频后,下令将干扰强度从 47 分贝提升至 57 分贝,试图用 “ brute force(暴力阻塞)” 覆盖所有频段,但宽频带干扰导致设备过热,仅持续 19 分钟就出现功率下降,干扰效果骤降 67%。截获的苏军通信显示:“中方跳频节奏完全混乱,跟踪失效,建议暂停干扰,重新分析算法。”
实战中的 “极限测试” 验证算法可靠性。6 月 10 日 14 时,珍宝岛遭遇暴雨,“67 式” 设备的信号强度降至 15 分贝,接近干扰阈值。其其格按新算法发送 “苏军补给车队位置” 情报,虽然信号微弱,但新算法的随机频段切换避开了苏军的重点干扰区域,情报仍成功传递。周明远在后续检查时发现,暴雨导致设备的跳频模块参数漂移 0.01,但新算法的非线性逻辑有 “容错性”,仍能正常工作 —— 这个意外发现,让团队意识到新算法的抗环境干扰能力也远超旧算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6 月 10 日 19 时,苏军的迂回行动如期而至。但我方已根据新算法传递的情报做好准备:反坦克地雷炸毁 2 辆坦克,火箭筒小组击毁 1 辆装甲车,苏军被迫撤退。战斗结束后,其其格用升级后的设备传递战报,信号清晰稳定,她在日志里写:“新算法像给‘67 式装了‘隐形衣,敌人的干扰再也抓不住我们的信号,这是技术给我们的底气。”
五、历史影响:跳频算法的技术传承与体系完善
1969 年 6 月 12 日,新跳频算法的实战经验被整理成《“67 式” 跳频算法升级实战总结》,包含 “‘拉多加 5M干扰逻辑分析”“新算法核心参数(r=3.71,周期 1721 秒)”“硬件改造方案”“操作规范” 等 19 条核心内容,其中 “非线性参数控制周期”“伪随机数切换频段” 的思路,被确定为后续军用跳频设备的标准设计原则。
此次升级推动 “67 式” 的全面改进。1969 年 7 月,研发团队基于新算法,对 “67 式” 进行两项关键改进:一是将伪随机数生成电路纳入量产,后续出厂的 “67 式” 均预装该模块;二是优化运算模块,将非线性方程的迭代时间从 0.07 秒缩短至 0.03 秒,进一步提升抗跟踪能力。周明远在改进方案里写:“算法升级不是一次性的,要让每一台‘67 式都能扛住新型干扰 —— 这次升级的经验,是未来改进的基础。”
苏军的干扰设备升级反证我方成功。1969 年 8 月,苏军将 “拉多加 5M” 升级为 “拉多加 6”,试图通过 “增加跟踪通道” 破解新算法,但因新算法的非线性周期无规律,跟踪成功率仍仅 27%,远低于 “拉多加 5M” 对旧算法的 67%。某电子对抗专家评价:“1969 年 6 月的跳频算法升级,是‘以技术对技术的经典案例 —— 我方用历史积累的非线性参数,破解了苏军的新型干扰,掌握了电子对抗的主动权。”
升级经验融入军用通信体系。1970 年,总参通信部发布《军用跳频算法设计规范》(GJB 55270),明确 “跳频周期需采用非线性控制(推荐 r=3.73.71)”“频段切换需随机化”,规范的核心参数均源自此次升级;1972 年的 “72 式” 加密机,更是直接沿用新跳频算法,仅在伪随机数位数上扩展至 67 位,抗干扰能力再提升 37%。
参与升级的人员后续成了技术骨干。李敏因熟悉非线性跳频逻辑,1971 年参与卫星通信跳频算法研发,将 “r=3.71” 的参数应用于星地通信;周明远在 1975 年主导 “75 式” 便携跳频模块设计,让小体积设备也能实现自适应周期;其其格则因实战操作经验,1973 年成为全军跳频设备培训教官,将 “看灯跳频” 的口诀教给 19 批报务员。
2000 年,军事博物馆的 “电子对抗算法展区”,1969 年 6 月李敏使用的算法草稿纸、升级后的 “671912” 设备、“拉多加 5M” 干扰机复制件并列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69 年 6 月,我方针对苏军‘拉多加 5M新型干扰,升级‘67 式跳频算法,采用 1962 年核爆非线性参数(r=3.71)控制周期,伪随机数切换频段,抗跟踪成功率从 17% 提升至 97%,标志着我国军用跳频算法从‘固定规律向‘混沌无规律跨越,是电子对抗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 “跳频通信” 课堂上,1969 年的算法升级仍是核心案例。教授会让学员分析 “拉多加 5M” 的跟踪逻辑、新算法的非线性设计,最后总会强调:“最好的跳频算法,不是技术多先进,是能从历史技术积累中找灵感,用敌人的弱点设计自己的优势 —— 这是 1969 年 6 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历史考据补充
苏军新型干扰与旧算法失效:根据《1969 年苏军 “拉多加 5M” 干扰机技术分析报告》(总参电子对抗部,编号 “69 外 干 06”)记载,“拉多加 5M” 1969 年 6 月列装,跟踪速度 0.19 秒 / 次,干扰带宽 20 兆赫(150170 兆赫),对 “67 式” 旧跳频算法(19 秒固定周期)截获率 67%,现存于军事科学院。
新跳频算法参数:《“67 式” 跳频算法升级技术方案》(1969 年 6 月,总参通信部,编号 “67 跳 升 06”)显示,新算法周期 T=19+2×sin (rx?)(r=3.71,x?∈[0.6,0.65]),周期范围 1721 秒,伪随机数 37 位(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生成),硬件改造含 “伪随机数电路”,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实战测试记录:《1969 年 6 月 10 日跳频算法实战测试日志》(珍宝岛通信站,编号 “69 跳 测 10”)详细记载,新算法传递情报 3 组,平均耗时 37 秒,苏军跟踪成功率 17%,干扰强度 57 分贝下设备仍正常工作,解密误差≤100 米,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苏军应对与我方改进:《1969 年苏军 “拉多加 6” 干扰机情报》(总参情报部,编号 “69 情 外 08”)指出,苏军 8 月升级 “拉多加 6”,跟踪通道从 7 个增至 19 个,但对新算法跟踪成功率仍 27%;我方 1969 年 7 月改进 “67 式”,迭代时间缩至 0.03 秒,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军用跳频通信算法发展史》(2022 年版,国防工业出版社)指出,此次升级推动 1970 年《跳频算法设计规范》制定,19701980 年间全军跳频设备抗跟踪能力从 37% 提升至 97%,该案例是我国电子对抗从 “被动防御” 向 “主动设计” 跨越的关键节点,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喜欢。
第859章 新型干扰跳频算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