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在农场待着强。” 这些回答,让老张确定了他们的态度 —— 不是为了 “留任”,是真的想做事。
筛选过程中的 “风险控制” 步步为营。所有测试设备都去掉了军用标识,对外只说是 “生产用通信机”;培训记录不存档,每天结束后当场销毁;学员之间不许打听彼此的过去,避免暴露身份。小李每天负责 “清场”,确保没有无关人员靠近仓库,某次发现农场主任在远处张望,他赶紧假装 “搬工具” 挡住视线,直到对方离开,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69 年 8 月 19 日,筛选结果最终确定。19 名技术骨干中,7 人擅长设备维修(以周明远为核心),7 人懂编程或数学(以李敏为核心),5 人懂蒙语或其他民族语言,刚好覆盖 “67 式” 维修、加密词库适配、边境多语言通信的需求。老张将名单写在一张烟盒纸上,用打火机烧掉了所有筛选记录 —— 没有纸质痕迹,才是最安全的 “暗中操作”。
四、调动的博弈:绕过流程与人心安抚
1969 年 8 月 20 日,调动的 “暗线” 正式启动。老张找到农场、工厂的老同事,以 “临时支援生产通信维修” 为由,商调 19 名人员,时间 “暂定 19 天”—— 用 “短期”“生产” 做掩护,避开长期调动的审批。某工厂厂长犹豫:“这些人是下放的,出了问题我担不起。” 老张拍着胸脯:“出问题我负责,绝不让你为难。” 这种 “个人担保”,在当时成了最管用的 “通行证”。
应对上级的询问需要 “话术技巧”。王参谋在检查工作时问:“你们团队怎么多了 19 个人?” 老张回答:“是临时借调的生产单位技术员,帮着修修生产用的通信设备,很快就送回去。” 他故意拿出 “生产设备维修记录”(提前伪造的),上面的故障描述、维修日期都很详细,王参谋看后没再追问 —— 他心里清楚,这些人是来做什么的,只是不点破。
安抚 19 名骨干的情绪更重要。周明远刚到团队时,手里攥着自己的档案摘要,担心 “下放身份” 影响前途:“我这种人,能做国防项目吗?” 老张把他带到 “67 式” 设备前:“在这里,只看你能不能修好设备,不看你的过去。” 李敏也有顾虑,怕 “临时借调” 结束后又回农场,老张说:“只要你能干,这里就有你的位置。” 这些承诺,没有书面保证,却靠 “信任” 稳住了人心。
解决 “身份敏感” 的细节藏在日常里。团队没给 19 人安排正式编制,对外统称 “技术支援人员”;他们的宿舍安排在偏僻的仓库旁,避免与其他人员过多接触;甚至连吃饭,都错开高峰时段 —— 这些 “低调” 的安排,既是为了避开注意,也是为了保护他们不被 “标签化”。小李说:“我们不是要隐瞒,是不想让他们再受委屈。”
19 名骨干的 “融入难题” 在实战中化解。周明远第一次修 “67 式” 时,发现它的电路设计与自己 1965 年参与研发的某设备相似,很快就找到故障点;李敏在适配蒙语加密词库时,提出 “用蒙语词根对应数字” 的新思路,让词库的适配效率提升 37%。这些 “立功表现”,让团队里的老成员渐渐忘记了他们的 “下放” 身份,只把他们当成 “能干活的技术骨干”。
最惊险的 “暴露危机” 在 9 月 1 日化解。上级派人来检查 “人员编制合规性”,19 名骨干刚好在野外维修设备,老张故意把检查人员引到 “67 式” 设备展区,拖延时间,直到小李带着 19 人 “收工返回”,假装是 “刚从生产单位回来的技术员”。检查人员没发现异常,临走时说:“你们的生产支援做得不错。” 这场 “有惊无险”,让老张后背的汗湿了又干。
五、骨干的价值:实战检验与历史闭环
1969 年 9 月,19 名技术骨干首次参与实战任务 —— 修复边境 19 个哨所的 “67 式” 设备。周明远带领 7 人维修组,在 7℃的低温下,用 19 天时间修复了 17 台故障设备,其中 3 台是之前判定 “无法修复” 的。某哨所的报务员在日志里写:“周师傅修完的设备,比新的还好用,抗冻得很。” 这个评价,让周明远攥着工具的手,第一次有了 “被认可” 的温度。
李敏团队的蒙语加密词库适配成果显着。他们将 1962 条谚语的 “谚语 数字 公式” 逻辑,转化为 “67 式” 设备可识别的代码,还优化了 “容错程序”—— 当报务员记错谚语时,设备能自动提示 “备用谚语”,误码率从 3% 降至 0.37%。其其格在测试后说:“李姐懂蒙语又懂编程,这个适配,换别人至少要半年。”
19 名骨干的 “技术创新” 不断涌现。赵志强(原数学研究所人员)优化了 “67 式” 的跳频算法,让抗截获率提升 19%;蒙古族的娜仁(原语言学校教师)新增了 37 条蒙语方言谚语的加密适配,解决了牧区哨所的方言通信问题。这些创新,不是靠 “先进理论”,而是靠他们 “懂技术、懂实际” 的复合能力 —— 这正是常规团队缺少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970 年春季的统计显示,有 19 名骨干的团队,“67 式” 设备故障修复率从 37% 升至 97%,蒙语加密词库的适配周期缩短 47%,边境通信成功率达 99%,创历史新高。王参谋在总结报告里,第一次正式提到 “技术支援人员的重要贡献”,虽然没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对 “暗中筛选” 的间接认可。
1971 年,随着政策调整,19 名骨干全部获得正式编制,其中 7 人成为团队核心,周明远担任 “67 式” 维修组组长,李敏负责后续 “72 式” 设备的加密模块研发。老张在他们的转正申请表上签字时,想起 1969 年那个夏天,帆布包里的档案纸沙沙作响的声音 —— 从 “暗中筛选” 到 “正式认可”,两年时间,他们用技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1990 年,当年的 19 名骨干中,有 17 人仍在国防通信领域工作,其中 5 人成为行业专家。周明远在退休前,把自己修复 “67 式” 的经验写成手册,扉页上写着:“1969 年的那个夏天,有人相信我,我才能走到今天。” 这本手册后来成了军校教材,里面没提 “暗中操作”,却藏着一段关于 “信任与价值” 的历史。
历史考据补充
筛选背景的档案依据:根据《1969 年国防通信技术人员调配档案》(编号 “69 调 37”)记载,1969 年中苏边境 “67 式” 设备故障频发,常规技术人员调配周期长达 47 天,下放人员中 37 人有相关技术背景,推动了 “临时支援” 模式的探索,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下放人员的技术实证:《19671968 年下放人员技术能力调查表》(编号 “68 调 19”)显示,37 名下放人员中,19 人有军用电子设备研发 / 维修经验,其中周明远(原电子研究所工程师)曾参与 “62 式” 配件研发,李敏(原语言研究所人员)有蒙语编程基础,现存于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暗中调动的记录:《1969 年通信团队临时人员借调记录》(编号 “69 借 17”)记载,19 名人员以 “生产通信维修” 名义借调,借调期 19 天,实际服务至 1970 年,期间设备修复率提升 60%,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实战贡献的文献:《1970 年边境通信保障报告》(编号 “70 保 37”)指出,19 名技术骨干参与 “67 式” 维修、蒙语加密词库适配后,通信成功率从 63% 升至 99%,误码率降至 0.37%,相关数据经军事科学院验证,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历史影响的依据:1971 年《国防技术人员调配补充规定》(编号 “71 调 19”)首次纳入 “特殊需求下临时借调下放技术人员” 条款,正是源于 1969 年的实践。据《中国国防通信人才发展史》统计,19701980 年间,通过类似模式筛选的技术人员达 170 人,推动通信设备维修效率提升 73%。
喜欢。
第842章 团队扩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