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7 年 3 月 19 日深夜,中科院某研究所的档案室里,台灯的光晕在 “东方红一号” 立项文件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老张戴着老花镜,手指抚过《卫星通信分系统方案》第 37 页,“抗截获性能” 一栏的铅笔批注已有些模糊:“需确保星地链路在强干扰下的保密性,参照‘67 式设备加密逻辑”。他的指甲在 “保密性” 三个字上反复摩挲,突然想起三天前截获的苏军卫星信号分析报告 —— 其加密算法的复杂度远超预期。
档案室外的梧桐树上,夜鸟的啼叫刺破寂静。小李抱着刚译出的美方卫星通信协议,纸页上 “扩频通信”“动态密钥” 等术语被红笔圈出,与立项文件中 “信号隐蔽性” 的要求形成刺眼的对照。“他们的卫星在天上裸奔。” 老张突然低声说,指的是当时国内卫星通信方案中缺失的加密模块,“一旦上天,就是给敌人送情报”。
当晨雾爬上窗棂,老张将两份文件叠放在一起,立项文件的 “技术指标” 与 “67 式” 的加密参数在晨光中重叠。他在笔记本上划出一条折线,起点是 1967 年的卫星立项,终点指向 1970 年的发射窗口,“加密需求” 四个字被圈了又圈,像一个必须跨越的技术鸿沟。
一、文件中的密码:立项初期的隐藏需求
1965 年冬,“东方红一号” 立项论证会的一份纪要中,某专家在 “通信分系统” 章节旁写下:“需考虑敌方电子侦察,建议增加抗截获措施”。这份被归类为 “次要建议” 的记录,最初并未引起重视 —— 当时的核心目标是 “把卫星送上天”,技术人员的精力集中在运载火箭、卫星姿态控制等 “硬骨头” 上,通信加密被视为 “锦上添花”。
1966 年春,一份更紧迫的报告送到项目组。总参电子对抗部截获了苏联 “宇宙 112” 卫星的加密通信信号,分析显示其采用 “频率跳变 + 伪码调制” 的复合加密方式,抗截获能力比之前提升 19 倍。王参谋在报告末尾用红笔标注:“若我方卫星沿用明码通信,等同于向全球广播情报”。这份报告被夹在 “东方红一号” 的立项文件中,成为加密需求的第一个正式注脚。
“不是要不要加密,是必须加密。” 老张在 1966 年 5 月的技术协调会上,把 1962 年 “62 式” 设备在边境被截获的案例与苏联卫星的加密技术并置分析。当时的卫星通信方案采用简单的调频体制,信号在太空传输时极易被截获,就像 “在广场上用大喇叭喊话”。他的比喻让在场的人沉默 —— 谁也不想让中国第一颗卫星成为 “太空情报站”。
立项文件的技术指标在争论中悄然调整。“通信距离≥4000 公里” 的硬指标旁,新增了 “抗干扰能力≥37 分贝” 的补充要求;“信号稳定度” 指标后,被加上 “具备基本加密功能” 的备注。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动,背后是 19 次激烈讨论,其中 7 次陷入僵局 —— 加密模块会增加卫星重量至少 1.9 公斤,这对运载能力有限的火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1966 年秋,加密需求的紧迫性被实战案例凸显。美军在越南战场首次使用卫星中继通信,其加密的语音信号让越军的电子侦察完全失效。这份战报被项目组列为 “紧急参考”,小李在摘要中写道:“现代战争,卫星通信的保密性等同于生存能力”。此时,“东方红一号” 的通信方案仍未纳入加密设计,这种滞后让老张在笔记本上画下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最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 1967 年 2 月。项目组收到 “67 式” 设备在边境的实战报告,其 “混沌加密” 技术成功抵御苏军干扰的案例,让卫星加密有了可借鉴的范本。老张在立项文件的空白处写下:“可移植‘67 式的跳频逻辑,星上设备重量可控制在 1.7 公斤内”,这个测算让加密模块的可行性大增,也让隐藏的需求逐渐浮出水面。
二、预研的起步:从地面到太空的技术迁移
1967 年 4 月,卫星通信加密预研组在一间废弃的仓库里成立,19 名成员中,有 7 人参与过 “67 式” 设备的研发。老张带着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将 “67 式” 的加密算法拆解为 “星上” 和 “地面” 两部分 —— 卫星载荷有限,只能保留核心的跳频模块,复杂的密钥生成放在地面站完成。这个 “天地分工” 的思路,让加密系统的重量最终控制在 1.9 公斤,刚好符合火箭的承载余量。
初期的算法移植充满挫败。“67 式” 在地面通信中表现稳定的跳频序列,到了模拟卫星信道中却出现严重的同步偏差 —— 太空环境的多普勒效应会导致频率偏移,每秒钟的误差达 0.37 赫兹,足以让整个加密系统失效。小李在测试记录里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卫星,旁边写着:“它在跑,我们的密码也得跟着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62 年的技术遗产意外发挥作用。老张翻出当年核爆电磁脉冲的测试数据,发现其中记录的 “宽频带干扰下的信号同步方法”,可用于解决卫星多普勒效应。他们将核爆数据中的 “混沌段” 作为跳频序列的校准基准,使同步误差降至 0.07 赫兹,这个来自五年前的灵感,让预研工作突破了第一个瓶颈。
硬件小型化的挑战同样严峻。“67 式” 的加密模块在地面设备中不算庞大,但要塞进卫星有限的空间,必须进行 “瘦身”。技术员用薄如蝉翼的钽电容替代传统电解电容,将电路基板厚度从 1.5 毫米减至 0.37 毫米,甚至连导线都换成了直径 0.19 毫米的镀银铜线。某老工人在焊接时说:“这不是造设备,是在米粒上刻字”。
预研组的争论从未停止。一派主张采用 “67 式” 成熟的 “频率跳变” 加密,风险低但抗截获能力有限;另一派坚持研发更先进的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难度大但保密性更强。1967 年夏的模拟对抗测试给出答案:在同等功率下,扩频技术的抗截获能力比跳频高 17 分贝,但实现复杂度增加 3 倍。老张最终拍板:“两条腿走路,星上预留扩频接口,先以跳频方案为主”。
1967 年秋,首套卫星加密地面模拟系统建成。在陕西某基地的测试中,它成功抵御了 19 种模拟干扰,包括苏军 “拉多加” 系统的典型干扰模式。当加密信号穿过 37 公里的大气层模拟信道,误码率仍控制在 0.37%,这个结果让项目组第一次确信:卫星加密不是空想。
三、天空的博弈:加密与反制的技术推演
1968 年初,预研组开始模拟敌方可能的截获手段。根据美军 “科罗纳” 卫星的电子侦察参数,他们推算出敌方可能采用 “宽频带阻塞干扰”“伪码欺骗” 等 19 种反制措施,每种都对应一套加密应对方案。小李的推演笔记里,“敌方行动” 和 “我方反制” 像下围棋一样排列,每一步都暗藏攻防。
最棘手的是 “功率博弈”。卫星的发射功率受太阳能电池板限制,最大仅 37 瓦,而敌方的地面干扰站可轻松达到数千瓦。“就像用手电筒对抗探照灯”,老张提出 “信号隐蔽性优先” 策略 —— 采用极低的信号功率,配合扩频技术将能量分散在宽频带内,让敌方难以察觉信号存在。这种 “以巧取胜” 的思路,源自 “67 式” 在边境的实战经验。
1968 年夏的一次关键测试中,模
第838章 卫星通信预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