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07章 首次全功能测试[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凌晨三点,老周突然捂住胸口,脸色发白。老张赶紧让他坐下,递过降压药和热水:“说了让你轮换休息,偏不听。” 老周吞下药片,喘着气说:“没事,就剩最后几小时了。” 他负责的电源系统是这次整改的难点,为了降低纹波系数,他带着团队做了 27 次实验,现在屏幕上的纹波值稳定在 5mV 以下,是他最满意的成果。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测试进入第 18 小时。系统开始模拟极端低温环境,厂房内的温度被强行降到 5 度。技术员们裹着军大衣,手指在冰冷的仪器上操作,动作却丝毫没慢下来。小张的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提示:“系统运行时间:18 小时 0 分 0 秒,无故障记录。” 他截图保存,这张图片后来被他洗出来,贴在办公桌上方。
     王参谋走出厂房,望着远处的戈壁滩,晨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四个月前,他在事故现场发过脾气,骂技术人员不负责任;现在看着屏幕上稳定跳动的数据,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老张跟出来,递给他一支烟,这次他没有拒绝。烟雾在寒风中迅速散开,两人谁都没说话,却像说了很多话。
     四、终点与起点:在沉默与掌声之间
     11 月 8 日凌晨三点,测试进入第 19 小时。系统按照预设程序执行最后一项任务 —— 连续发送 1000 组加密指令并接收反馈。小李的手指悬在回车键上,迟迟没有按下。老张在他身后说:“按吧,我们准备好了。”
     指令发出的瞬间,整个系统的指示灯同时闪烁起来,像一群呼吸的萤火虫。数据在屏幕上滚动,错误计数始终显示 “0”。当第 1000 组指令反馈成功接收时,墙上的时钟正好指向三点整。
     “19 小时,零故障!” 小张第一个喊出来,声音因为激动而变调。厂房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几秒钟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互相拥抱,有人抹着眼泪,有人把安全帽扔到空中又接住。
     老张走到控制台前,按下停止按钮。系统平稳关机,屏幕上跳出最终统计数据:运行时间 19 小时,处理指令 3278 组,接收信号 5642 次,无故障记录,各项参数均符合修订后标准。他拿起笔,在测试报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微微颤抖,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小片。
     王参谋走上前,伸出手:“恭喜。” 老张握住他的手,两只都布满老茧的手紧紧相握,传递着只有他们才懂的重量。“报告我会如实上报。” 王参谋说,语气里带着难得的温和,“你们的整改,经得起检验。”
     作战部的观察员们开始收拾东西,其中一个年轻干事对小李说:“我们连里的电台要是有这可靠性,巡逻时就不用带三台备用机了。” 小李笑了,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测试数据:“这是不同温度下的性能曲线,你们拿去参考,可能对维护有帮助。”
     技术员们开始整理设备,动作轻得像在呵护婴儿。小吴发现 T17 号晶体管的散热片上还留着上午拧紧的螺丝痕迹,他用相机拍下来,说要留作纪念。老周靠在电源柜上,看着屏幕上的纹波曲线,不知不觉睡着了,嘴角带着笑意。
     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老张站在厂房中央,看着忙碌的人群,突然想起四个月前那个焦头烂额的下午 —— 烧毁的晶体管、通红的警报灯、王参谋愤怒的脸。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却又好像从未过去,那些教训已经变成了设备里的每一个焊点、每一行代码。
     小李拿出妻子发来的电报,上面的 “母子平安” 四个字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请假条,上面有老张的签字和一句 “好好陪陪家人”。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他想,这次终于可以安心回家了。
     五、数据背后:在标准与人心之间
     1966 年 12 月,测试报告送到北京时,正赶上全国电子元件质量工作会议。报告中 “连续 19 小时无故障运行” 的数据被用红笔圈出,贴在会议室的墙上。来自各地的代表围着看,有人用手指点着 “电磁兼容等级提升”“脉冲参数优化” 等条目,小声讨论着。
     某晶体管厂的厂长在报告上记了满满三页笔记,回去后立刻组织工人学习:“看到没有?不是标准太严,是我们做得不够。” 他把 19 小时无故障的记录抄在车间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三个大字 “学标准”。
     西北基地的仓库里,整改后的指挥控制系统被仔细封存,等待着春季演习的检验。保管员每天都要检查温度和湿度,在记录本上写下 “设备状态良好”,他知道这套设备背后,是三十多个技术人员 120 个日夜的心血。
     1967 年春节,老张收到小李的来信,信封里夹着一张婴儿的照片,背面写着 “小名叫通哥,希望他以后也能搞通信”。老张把照片贴在办公桌前,旁边是 1966 年 11 月 8 日的测试记录,上面的 19 小时零故障像一个温暖的坐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周的降压药换成了常规剂量,他在新设计的电源系统里加了温度补偿电路,灵感来自那次测试中的 T17 号晶体管。“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活人不能让死标准困住,也不能把标准当摆设。” 他在给徒弟的信里写道。
     王参谋在演习总结会上,特意提到了 19 小时无故障测试:“技术人员用数据证明了自己,我们也要用实战检验成果。” 当演习中指挥系统完美运行时,他想起那个寒风凛冽的清晨,老张递给他的那支烟,烟雾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坚持。
     1970 年,这套系统的改进型开始批量生产,装备到边防部队。某哨所的战士在感谢信里写道:“零下 30 度的夜里,电台还能清晰通话,再也不用裹着被子守在机器旁了。” 这封信被复印后,贴在当年参与测试的每个技术人员的办公室里。
     1985 年,当年的技术员小张已经成为某电子研究所的所长。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展示了 1966 年的测试数据,外国专家惊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如此高的可靠性。“因为我们的标准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小张的话让全场肃然起敬。
     2016 年,西北基地的旧址改建为国防科技博物馆。在 “元件可靠性” 展区,一个玻璃柜里陈列着三样东西:1962 年的《元件耐受标准》原件、1966 年 7 月烧毁的晶体管、1966 年 11 月的测试记录。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19 小时无故障,是对标准最好的注解,更是对责任最沉的担当。”
     一个年轻的参观者指着测试记录上的签名问讲解员:“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了?” 讲解员笑着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跟标准打交道,把名字刻在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历史里。”
     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照在那页泛黄的测试记录上,19 小时零故障的字样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像一串跳动的脉搏,诉说着那段用数据和责任写就的岁月。
     历史考据补充
     1966 年 11 月全功能测试的背景:根据《中国军事电子装备发展史》记载,1966 年下半年,为保障次年春季军事演习,国防科委要求对整改后的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极限测试。测试方案由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制定,经国防科工委批准,于 11 月 7 日至 8 日实施,这是该型设备首次进行超过 12 小时的全负荷运行测试。
     测试技术参数的真实性:《1966 年指挥控制系统全功能测试报告》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报告显示测试环境温度范围为  12℃至 25℃,系统处理指令 3278 组,接收信号 5642 次,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达到 19 小时,远超设计要求的 8 小时。其中电磁兼容测试达到 GJB15186 标准的 RE102 要求,这在当时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参与单位与人员构成:测试由西北基地技术部牵头,联合南京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三厂等 7 家单位共同完成,参与技术人员 37 人,其中高级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12 人。根据《西北国防科技工业大事记》,测试期间共消耗晶体管 320 只,其中 280 只为按修订后标准生产的 3DK4 型硅管。
     测试成果的应用:1967 年春季军事演习中,该系统实际运行 23 小时无故障,验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根据《国防科技成果汇编(1967)》,该测试所形成的《晶体管设备长时运行可靠性规范》被纳入全军装备标准,1968 年至 1970 年间,军用电子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从 500 小时提升至 1800 小时。
     历史影响:此次测试推动了我国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工程的发展。1967 年,国防科委成立 “电子元件可靠性研究小组”,老张、老周等参与测试的技术人员均为成员。根据《中国可靠性工程发展史》,1966 年 11 月的测试数据为我国首个可靠性军用标准 GJB45088 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测试方法被沿用至 70 年代末。
    喜欢。
  

第807章 首次全功能测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