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5 月 7 日,四川深山 37 号防空洞的岩壁上,两张图纸被钉子固定:左侧是 1962 年《加密设备微型化规划》,用红笔圈出的 “体积≤7.4 立方分米” 字样已泛白;右侧是年轻工程师小王的新方案,标注 “建议恢复至 37 立方分米”,铅笔线条的力度比左侧重 19 克。陈恒的手指在两张图纸的尺寸标注间滑动,1962 年规划上 “80% 缩减率” 的字迹与小王方案上 “优先稳定性” 的批注形成 45 度交叉,交叉点落在 1962 年库存电阻的包装盒上,盒面 “体积 19×37×19 毫米” 的参数被雨水洇开,却仍能辨认出与两张图纸的尺寸逻辑关联。防空洞的卷尺悬在半空,测量着 “67 式” 原型机的当前体积 ——19 立方分米,恰好是 1962 年目标的 2.5 倍,也是小王建议的一半。字幕浮现:当卷尺的刻度在 19 与 37 之间摇摆,争论的焦点从来不是尺寸,而是技术传承的重量。】
防空洞的工作台面被两张图纸占据,左侧 1962 年规划的边缘已磨损出 19 道折痕,右侧小王的新方案则沾着新鲜的焊锡渣。陈恒用 1962 年的铜制量角器测量,规划图上 “微型化关键路径” 的箭头角度 37 度,与小王方案上 “稳定性优先” 的箭头方向完全相反。老工程师赵工抱着 1962 年的样机走进来,金属外壳上 “体积 37 立方分米” 的铸字被磨平,但内部零件的排列间距 1.9 毫米,仍能看出最初的微型化设计痕迹 —— 这是 1962 年核爆后,为适应山地机动需求定下的 “便携基准”。
我方技术员小李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两组数据:1962 年目标 “重量≤19 公斤”,当前原型机 27 公斤;1962 年目标 “功耗≤37 瓦”,当前 49 瓦。当小王用红笔在 “重量” 栏画圈时,笔尖戳破纸页的力度 190 克,与 1962 年某工程师质疑微型化可行性时的笔迹压力完全相同。“1962 年的目标太激进了!” 小王的声音在山洞里回荡,他指着原型机的散热孔,“为了缩小 37 毫米,散热效率下降 19%,值得吗?”
陈恒翻开 1962 年的《山地作战通信需求报告》第 19 页,泛黄的纸页上印着核爆后现场照片:战士背着 37 公斤的老式加密机在陡坡攀爬,机身磕碰岩石的痕迹与当前原型机的磨损位置完全吻合。“1962 年 11 月,就是因为设备太重,延误了 19 分钟的核爆数据传输。” 他的指甲在照片边缘划出浅痕,落点处的战士背包带断裂处,与小王方案中 “加粗背带” 的设计形成诡异呼应。
争论在测量原型机尺寸时升级。小王用 1966 年的钢卷尺测得宽度 37 厘米,主张 “放宽至 40 厘米即可解决散热问题”,而陈恒掏出 1962 年的皮尺,同样位置显示 36.9 厘米 —— 两把尺子的误差 0.1 厘米,却像两个时代的技术理念在较劲。赵工突然发现,小王方案的设备体积 37 立方分米,恰好是 1962 年老式设备的一半,而 1962 年的目标 7.4 立方分米,正是这个数值的五分之一,“两代人都在减半,只是节奏不同”。
一、微型化目标的历史根源:1962 年的实战倒逼
1962 年《加密设备微型化规划》的诞生,直接源于核爆后的机动困境。陈恒保存的 1962 年 11 月 5 日现场记录第 37 页,详细记载:“37 公斤设备在海拔 3700 米山地移动,每小时行进 1.9 公里,比徒步速度慢 70%”,这份记录旁贴着战士的血泡照片,与原型机背带的磨损痕迹在紫外线灯下呈现相同的生物特征。规划中 “80% 缩减率” 的具体参数 —— 长 19 厘米、宽 19 厘米、高 20 厘米,源自 1962 年单兵携行具的实测数据,确保能塞进标准背包。
赵工参与过 1962 年的参数论证,他的笔记本第 19 页写着:“微型化不是技术炫技,是为了让设备能跟着战士爬 37 度陡坡”。当时测试的 19 种方案中,体积超过 19 立方分米的 5 种因 “无法人力搬运” 被淘汰,这与小王当前 37 立方分米的方案在淘汰边缘形成历史对照。我方技术员小张的地形模拟显示,1962 年核爆区的 19 条行军路线中,有 11 条需要匍匐通过,设备高度超过 19 厘米就会暴露,这正是 1962 年严格限制高度的核心原因。
1962 年的微型化目标还包含隐性逻辑:核爆后车辆难以抵达,设备必须由 19 人小分队肩扛手抬,单台重量不能超过 19 公斤(人均负重上限的五分之一)。陈恒在 1962 年的后勤手册第 37 页找到佐证:“19 公斤是保证连续行军 37 小时的临界值”,而小王方案的 27 公斤,按此标准会导致行军速度下降 37%,与 1962 年的实测数据完全吻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关键的技术驱动在 1962 年的晶体管应用规划:第 19 页明确 “用晶体管替代真空管可缩减体积 60%”,这不是空想,而是基于 1962 年已有的 37 次实验数据 —— 某款晶体管模块的体积仅为真空管的 19%。小王方案中恢复使用的 3 只真空管,恰好是 1962 年实验中被证明 “可完全替代” 的型号,这让争论从 “要不要小型化” 变成 “要不要放弃已验证的技术路径”。
二、争论焦点的技术拆解:尺寸与性能的博弈
小王主张 “放弃小型化” 的核心论据是 3 组测试数据:体积从 19 立方分米增至 37 立方分米后,加密成功率从 81% 升至 98%,故障率从 19% 降至 3.7%,连续运行时间从 196 小时延长至 370 小时。他在黑板上画的 “体积 稳定性曲线” 显示,37 立方分米是 “性价比最优拐点”,这个结论基于 1966 年的实验室环境测试,却未纳入 1962 年强调的 “核爆后极端环境” 参数。
陈恒的反驳聚焦 1962 年的实战场景:用 1962 年的辐射模拟器测试,小王方案在 1962 拉德剂量下的故障率骤升至 37%,比当前 19 立方分米原型机高 19 个百分点。赵工补充的低温测试显示,37℃环境中,小王方案因体积过大导致内部温度分布不均,核心模块结温比原型机低 5℃,加密延迟增加 1.9 秒 —— 这与 1962 年核爆后 “寒冷山地通信延迟” 的记录完全吻合。
技术细节的分歧体现在 19 个关键点:小王主张放宽的 “线路板间距”(从 1.9 毫米增至 3.7 毫米),在 1962 年的振动测试中被证明会导致焊点脱落,1962 年某设备因此在运输中失效,修复耗时 37 小时;他建议增加的 “冗余散热片”(厚度 3.7 毫米),会使设备宽度超出 1962 年单兵掩体的 19 厘米限宽,无法隐蔽使用。这些细节在 1962 年的《微型化失败案例集》第 19 页都有明确记载,只是年轻工程师未及查阅。
测试数据的对比呈现奇妙的历史闭环:1962 年放弃的 37 立方分米方案,与小王当前方案的参数重合度 91%,当年因 “无法通过核爆区机动测试” 被否决,而 1966 年的复测显示,该方案在山地搬运中的损坏率仍达 19%,与 1962 年的数据误差≤1%。陈恒在岩壁上标注:“不是历史重复,是没记住历史”,粉笔痕迹的深度 0.3
第788章 团队分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