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4 月的验收会议室,“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验收合格” 的红色横幅下,17 种破解手段的测试报告整齐排列,封面标注的 “失败” 字样用红笔圈出。特写二等功奖状背面,铅笔书写的 “容错率 3.7%” 字迹与 1963 年 12 月报告的签名笔迹压力(37 克力)形成 10:1 比例。数据流动画显示:17 种破解手段 =(7 种暴力攻击 + 6 种算法漏洞 + 4 种环境干扰),3.7% 容错率 ×17=62.9 与中山装口袋面积(12×8=96 平方厘米)的 65.5% 重合,两者叠加生成的 “17+3.7=20.7” 与 1964 年 14 月的技术验收通过率(98.7%)形成 0.21:1 的安全冗余比。字幕浮现:当 17 次攻击都无法突破密钥防线,每一个 0.1% 的容错率都是密码人用严谨筑起的安全边界 ——1964 年的二等功不是荣誉的终点,是中国密码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战的里程碑。】
【镜头:验收测试的倒计时钟显示 “00:00”,17 台模拟攻击设备的指示灯同时熄灭,屏幕统一显示 “验证通过”。陈恒的双手捧着两块密钥钢板(尺寸 11×7 厘米),恰好能放进中山装左胸口袋(12×8 厘米),钢板拼接处的 0.3 毫米误差线与游标卡尺的刻度完全吻合。奖状背面的铅笔批注在阳光下透光,“3.7%” 的数字边缘与 1963 年雷电密码器的表盘刻度形成重叠阴影。】
1964 年 4 月 7 日清晨,验收测试的准备工作已持续 19 天。陈恒将两块密钥钢板放进中山装口袋,口袋内侧的布料经测量刚好能容纳 12×8 厘米的物品,钢板放入后既不会晃动也不会外露。他对着镜子整理衣领时,指尖触到口袋里的钢板棱角,突然想起 1963 年 4 月设计钢板时的参数 —— 半圆形弧度半径 3.7 厘米,这个数值此刻正以 “容错率 3.7%” 的形式写在验收报告的补充说明里。
上午 9 时,验收测试正式开始。军方专家组带来的 17 种破解手段按难度递增排列,第 1 种 “暴力穷举攻击” 持续 3 小时后,密码系统自动切换密钥;第 7 种 “环境干扰攻击” 模拟沙尘暴天气,系统通过烟雾通信加密方式抵御;第 17 种 “算法漏洞攻击” 启动时,陈恒盯着屏幕上的校验码跳动,当最后一组验证通过,他笔记本上的记录恰好写完第 17 页,每页的页边距(1.2 厘米)与 1963 年 7 月的水流速度参数对应。
【特写:陈恒的指尖在密钥钢板上滑动,拼接处的 0.3 毫米误差经千分尺测量,与验收标准 “≤0.3 毫米” 完全吻合。测试记录纸上,17 种攻击的失败时间(分别为 37&nb
第568章 年4月:密钥勋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