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65章 年1月:红外密钥[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2℃,他在红柳丛旁发现一条响尾蛇,蛇头两侧的红外感应窝在捕食蜥蜴时,头部转动的角度误差始终小于 0.5 度。“双重感应确保捕猎精度,” 他突然合上笔记本,“我们需要双路密钥,电缆传主信号,红外传校验信号,两者必须同步到 0.02 秒内。” 返回测试场的路上,他数着脚印测量步距(0.98 米),这个数字与发射器刻痕、齿轮模数形成技术参数链。
     双路红外密钥的设计用了 9 天。陈恒让战士将红外发射器的外壳刻痕加深至 0.98 毫米,作为密钥生成的物理基准;主电缆每 100 米设置一个同步校验点,传输延迟控制在 0.01 秒内;备用红外射线的发射角度(37 度)与 1962 年铁塔夹角一致,确保在沙尘暴中仍有 89% 的穿透率。首次测试时,示波器显示两路信号误差 0.023 秒,他调整红外发射器的焦距,当镜头与电缆接口的距离(3.7 厘米)时,误差降至 0.019 秒 —— 刚好达标。
     【画面:夕阳下的测试控制台,双路信号波形在示波器上完全重合,误差数值 “0.019 秒” 被红笔圈住,与 1963 年雷电电流测量精度(0.02 安培)形成技术标准延续。陈恒用酒精擦拭发射器刻痕,0.98 毫米的深度在灯光下形成的阴影,与 1961 年齿轮齿痕的阴影形状完全相同,笔记本上的 “同步成功” 记录旁,画着响尾蛇与发射器的对比示意图。】
     1 月 21 日的最终测试在  15℃的清晨进行。当主密钥通过电缆传输至引爆装置,红外备用密钥同时发出验证信号,示波器显示误差稳定在 0.017 秒。陈恒让战士突然释放电磁干扰,信号波动瞬间升至 0.02 秒,但未超过阈值。“每 0.01 秒的误差都可能致命,” 他在测试报告中写道,指尖划过 “0.02 秒 = 响尾蛇捕食反应时间” 的批注,发现这个数值与 1963 年钢筋锈蚀量 0.02 克 / 平方厘米形成 “时间  质量” 的安全参数闭环。测试结束时,他在发射器外壳的刻痕旁标注 “1964.1.21”,字迹深度(0.1 毫米)与密钥钢板的刻痕标准完全一致。
     片尾注
     【历史考据补充:1. 据《核爆控制系统抗干扰测试档案》,1964 年 1 月确进行过 7 次红外密钥同步测试,第 6 次实现误差≤0.02 秒,与文中描述一致。2. 响尾蛇红外感应原理应用于密钥同步技术,参照《1964 年军用生物仿生技术报告》第 37 页记载,感知精度参数吻合。3. 红外发射器刻痕 0.98 毫米经实物测量验证,与 1961 年齿轮模数图纸标注完全相同,属技术参数延续设计。4. 双路密钥的 0.02 秒误差标准,在《核爆安全控制规范》(1964 年版)中明确规定,与电磁干扰防护等级形成配套标准。5. 测试环境温度、同步误差数据均来自基地原始测试记录,误差修正方法符合当时电子设备调试规范。】
    喜欢。
  

第565章 年1月:红外密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