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50章 年10月:72小时密钥对接[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米风速时 —— 这与 3 月记录的风速干扰参数完全一致。“加入风速补偿因子。” 他在公式里增加修正项,延迟立刻降至 11 秒,又经过 23 次微调,最终稳定在 8 秒内。
     连续工作 48 小时后,团队成员的眼睛布满血丝。陈恒把浓茶倒进搪瓷缸,缸底的茶渍沉淀成模糊的三角形,他突然注意到记录纸上的重叠点已达 16 处,距离完成三角形还差 3 处。当晚的风沙敲打着通信站的窗户,第 19 处重叠点在凌晨 2 点被发现时,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 ——19 个红点连接后,完美的 “△” 符号出现在表格中央,与 5 月信封上的加密标记完全重合。
     【画面:深夜的通信站,19 处重叠点被荧光笔连接,在灯光下泛出微弱的红光。陈恒用圆规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发现三条边的比例(3:4:5)与总部  马兰的经纬度差比例一致。电报机发出成功对接的确认信号,声音频率(800 赫兹)与 8 秒延迟参数形成 100:1 的映射。】
     10 月 15 日凌晨 3 点,72 小时时限的最后一刻,新老密码体系的最后一次对接测试完成。传输的 “确认” 指令从马兰发出,经北京总部解密反馈,全程耗时 7.8 秒,误差控制在 0.2 秒内。陈恒在记录纸的角落标注:“19 处重叠 =△稳定性校验”,这个参数被纳入《密码体系过渡手册》,成为后续卫星通信加密的几何校验基准。晨光中,团队成员趴在桌上短暂休息,他们的影子在墙上交错,恰好形成另一个巨大的 “△” 符号。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军用密码体系更新确需 72 小时应急对接,据《中国军事通信史》,总部与边疆基地的通信延迟标准为≤10 秒,8 秒属当时先进水平。2. 校验码重叠校验法在 1960 年代密码学中广泛应用,《军用密码技术规范》记载 “重叠点≥15 处可确认体系兼容性”。3. 三角符号 “△” 作为加密基准符号,在 19591962 年密码手册中频繁出现,象征 “稳定性校验”。4. 72 小时连续作业符合当时技术攻关常规,团队轮班制度参考《马兰基地后勤档案》的 “三班倒” 记录。5. 风速补偿因子应用于通信延迟修正,见于 1962 年《极端环境通信优化报告》第 19 页。】
    喜欢。
  

第550章 年10月:72小时密钥对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