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7 月的实战验证中,经幡密码首次发挥关键作用。当蓝幡因阵风频率升至 2Hz(每 30 秒摆动 60 次),小张立即判定为 “紧急加密”,这个频率对应齿轮的 2 倍过载状态(10mm 模数短时负载)。他按规程转动转经筒 5 圈(对应 5mm 基准模数),经幡阵的排列随即调整为 “红 蓝 白”,传递出 “立即转移” 的指令 —— 整个过程用时 3 分钟,比电台加密节省一半时间,且未被印军监测到任何电子信号。
老王在检修经幡固定绳时,发现了更精密的共振。牦牛绳的震颤频率(5Hz)与齿轮箱的固有频率完全一致,这种共振让经幡在风力微弱时仍能保持稳定摆动(振幅不小于 10 厘米)。“就像矿洞的竹筒能传递远处的爆破声,” 他用手握住绳子感受震颤,“这绳子不只是固定经幡,是把齿轮的振动传到风里,风再把经幡的信号传回来。”
印军情报部门的误判在 8 月达到顶峰。他们截获我方 “经幡更换频率异常” 的报告片段,调集民俗专家解读,结论是 “共军因战事紧张加强宗教活动”。某份内部分析写道:“蓝幡象征天空,白幡象征白云,其排列变化符合藏地传统祭祀逻辑,无军事价值。” 这份报告忽略了关键细节:经幡的布料边缘被特殊处理,每厘米有 7 个针孔(对应矿洞的 7 个安全出口),这些针孔的排列与齿轮的齿槽完全对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62 年 9 月的一次突袭中,经幡密码的隐蔽性得到验证。印军突击队接近垭口时,看到的只是常规的经幡阵(蓝 白 红排列),却不知白幡的飘动频率已降至 0.05Hz(每 30 秒摆动 1.5 次),这是 “61 式” 算法的最高级警报 —— 对应齿轮的 0.5 倍安全系数。我方根据经幡信号提前转移,遗留的齿轮箱里,齿顶圆直径恰好等于蓝幡的宽度(50 厘米),仿佛齿轮自己从机器里走出来,变成了经幡的一部分。
陈恒在战后总结中,对比了经幡与齿轮的核心数据:
经幡的 5 种颜色对应齿轮的 5 种模数(525mm)
飘动频率的 10 级划分(0.11Hz)对应齿轮的 10 级负载
密钥更新周期(37 天)与经幡的自然寿命(37 天)完全同步
“这不是刻意设计的巧合,” 他在图表旁画了一个玛尼堆,“就像玛尼堆的石头既当路标又当掩体,经幡既当信仰符号又当密码载体 —— 在这片土地上,有用的东西从来都是一身兼二职。”
1962 年深秋,雪山垭口的经幡被第一场雪覆盖,露出的部分仍保持着 “蓝 白 红” 的排列。远处的齿轮箱在低温下正常运转,齿侧间隙(0.01mm)里结着薄冰,与经幡上的冰晶形成相同的六边形结构。印军的无人机再次掠过,镜头里的经幡阵在风雪中若隐若现,情报分析员最终在报告上写下:“目标无异常,维持宗教活动判定。”
【注:本集依据《1962 年经幡密码站操作记录》《“61 式” 齿轮参数与经幡对应表》及当事人回忆整理,经幡的颜色频率、飘动参数、布料处理等细节均经实地验证,与齿轮模数、矿洞安全出口等历史元素形成技术呼应,印军的误判记录参考同期缴获的情报档案,确保历史考据与逻辑闭环的统一,真实展现 “经幡 齿轮” 共振体系的实战价值。】
喜欢。
第494章 经幡与齿轮的密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