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7章 规律探寻之路[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黑色是正常时段。当三种颜色的曲线在 34;02:0034; 节点形成精准的重合,他的铅笔突然在 34;3 月 5 日34; 的记录上停顿 —— 那天的信号间隔比平均值长 1.2 秒,而气象日志显示当天有 12 级台风。
     34;敌人在恶劣天气下会调整发报节奏,34; 陈恒指着坐标纸上的异常点,34;但他们不知道,这种调整反而暴露了时间基准的存在。34; 理论组迅速开发出 34;动态时间规整算法34;,通过比对不同天气下的间隔波动,成功提取出隐藏的 24 小时基准时钟频率 —— 这个算法的核心公式,正是基于老赵对木质齿轮胀缩数据的长期记录。
     四、反干扰中的逆向思维
     3 月 25 日,敌人开始释放同频噪声干扰,示波器荧光屏上的信号波形变成杂乱的毛刺。小张盯着失真的曲线直皱眉,陈恒却让所有人停止测向,转而记录干扰出现的间隔:34;噪声发射比信号早 30 秒,34; 他在干扰波形图上画下箭头,34;敌人在给自己的信号打掩护,但掩护的规律比信号更稳定。3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赵带着技工组改装接收机,在 34;56 型34; 的滤波电路中加入自行车链条改制的电感线圈,34;就像给接收机戴了副隔音耳罩,34; 他拍着布满焊痕的电路板,34;能滤掉 80% 的低频噪声。34; 当李工将滤除后的信号重新导入时间模型,发现干扰信号的间隔与真信号存在 0.5 秒的整数倍关系 —— 这正是敌人用来同步的时间基准。
     五、算盘与公式的协同破译
     3 月 28 日深夜,李工的算盘突然发出 34;哗啦34; 声 —— 他在计算第 108 组数据时崩断了一根算珠连杆。陈恒捡起滚落在地的铜珠,突然想到:34;既然敌人的间隔规律符合整数秒级的军事纪律,那我们可以用模运算来锁定周期。34; 他在黑板上写下 34;间隔时间 mod300 秒 = 034; 的等式,这个简单的数学关系,让连续 15 天的信号记录瞬间变得清晰。
     34;他们每 5 分钟发送一次,34; 小张看着重新排列的时间轴,34;误差控制在 0.8 秒以内,正是美军 39; 黑猫 39; 的标准发报纪律。34; 老赵从工具柜取出缴获的 M209 密码机零件,对照信号间隔绘制齿轮转动周期图,发现两者的加密周期完全吻合 —— 敌人正在使用与 1950 年海南岛战役同款的密码机,却不知道我方早已通过土法逆向工程掌握了其齿轮组的转动规律。
     六、历史纸带的规律印记
     1957 年 4 月 1 日,当陈恒将《发报间隔规律分析报告》呈送福州军区,里面附着 137 份纸带记录、27 张坐标图和 12 页算盘推演手稿。报告的核心结论写道:34;表面上是电波信号的频率对抗,本质是时间规律的数学博弈 —— 敌人依赖精密设备维持纪律,我们依靠人力智慧捕捉破绽。34;
     监测站的保密柜里,那份被红笔圈注的 34;发报间隔异常模式表34; 成为关键证据。当后续的联合抓捕行动以 0.3 秒的间隔误差锁定特务位置,陈恒看着缴获的电子钟,发现其内部的防潮剂正是我方土法加密机使用的桐油纤维 —— 敌人在窃取技术的同时,也被动携带了中国工业的烙印。
     【注:本集内容依据福建军区《1957 年反特通信监测档案》(档案编号 FT5707)、陈恒工作日记及李工(李默然)数学推演手稿整理。发报间隔的数学模型构建、木质齿轮胀缩数据记录,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档案库藏《19501960 年电波监测技术实录》(档案编号 DB5703)。算盘运算细节、接收机改装过程经过技术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密码分析的软硬件条件。】
    喜欢。
  

第307章 规律探寻之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