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7章 邮电职工心理健康关怀计划[1/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1 月的北京长途电话局接线室,25 岁的心理辅导老师1970 年的《职工健康档案》,34;神经衰弱腰背劳损 34;的诊断记录占比达 43%,纸页边缘贴着两张工作场景照片:左侧是三位话务员戴着耳机紧盯塞孔盘,面前的派工单堆成小山;右侧是外线班老张在 15 米电杆上作业,腰间的保安带磨出毛边。她的藏青色制服口袋里露出半截《邮电职工工作压力调研报告》,翻到34; 情绪障碍 34;章节,空白处画着简易的心理疏导流程图。镜头扫过布满弹孔的旧电杆(1969 年珍宝岛事件通信抢修留下的痕迹),与接线室悬挂的34; 提高警惕,保障畅通 34;横幅形成特殊的时代注脚。字幕浮现:1971 年初,当邮电职工在34; 千里银线一日还 34;的使命中透支心力,一群带着听诊器和笔记本的心理工作者在接线台与电杆之间架设心灵桥梁。小张们用体温表测量机房温度,在派工单背面记录对话细节,于接线塞孔的密集闪烁与外线摇把的机械轰鸣中捕捉情绪信号 —— 那些被磨破的耳机垫、在电杆上系着的平安结、用挂号信封装的心理问卷,终将在历史的邮电人文史上,成为中国通信行业从34; 设备维护 34;迈向34; 心灵维护 34; 的第一组关怀坐标。】
     1971 年 1 月 5 日,邮电部职工医院的简易会议室里,小张将《19691970 年职工压力投诉汇总》摔在掉漆的会议桌上,32 岁的工会干事老王看着 34;话务员耳鸣发病率上升 27%34; 的图表,手中的搪瓷缸在 34;外线班高空作业恐惧案例增加 35%34; 的段落旁留下烫痕。34;成昆铁路沿线的线务员,34; 小张敲了敲从四川带回的访谈记录,泛黄的纸页上,28 岁的小李写着 34;每次爬杆都梦见电线断裂34;,34;他们的保安带扣已经锈蚀,却怕耽误通信不敢报修。34; 她面前的资料夹里,夹着 1966 年邢台地震时,话务员连续工作 48 小时导致声带水肿的诊断书复印件。
     一、接线台的声音密语
     根据《1971 年邮电职工心理健康档案》(档案编号 XLGH19710102),小张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34;高强度工作心理应激34; 难题。在上海长话局,她发现话务员王姐每次接线前都会反复擦拭塞孔,金属表面被擦得发亮却仍在颤抖。34;1969 年中苏边境冲突时,34; 王姐盯着旋转的塞孔盘,34;我漏接了一个加急电报,整夜梦见塞孔在冒火花。34; 小张注意到她的耳机线缠着红布条 —— 那是 1967 年 34;一月风暴34; 中保护设备时留下的纪念。
     1 月 10 日,首次基层调研在郑州邮电局展开。当走进载波机轰鸣的机房,小张的秒表显示噪音达 85 分贝,正在值班的老陈不得不贴着同事耳朵说话。34;1968 年京广线中断,34; 老陈指着墙上的应急接线图,34;我们在这儿守了三天,现在听见电流声就睡不着。34; 小张的笔记本迅速记满细节:话务员的手指因长期插拔塞孔出现变形,外线班的报修单上,34;心理不适34; 被隐晦地写成 34;身体劳累34;。
     二、电杆下的信任重建
     在保定邮电所,小张遇到拒绝谈心的外线班长老赵。34;爬杆是男人的事,34; 老赵摸着电杆上的结冰,34;说害怕让人笑话。34; 她没有反驳,而是跟着老赵巡视线路,在零下 15℃的野外,看着他在 10 米高空安装防震锤时的僵硬动作 —— 那是 1966 年邢台地震后留下的条件反射。34;1947 年我在晋察冀架线,34; 老赵突然开口,34;那时候怕的是敌人的子弹,现在怕的是自己手抖。34; 小张知道,信任需要在电杆下而非咨询室建立。
     她设计的 34;工作场景谈心法34; 初见成效:在话务室,她跟着接线员学习插拔塞孔,听着耳机里的忙音说:34;这些声音就像战场上的枪炮声,只是敌人换成了线路拥堵。34; 在外线班,她帮着整理工具包,把平安结系在保安带上:34;老班长说这是 1958 年大炼钢铁时,炼钢工人送给邮电员的,能保平安。34; 这些充满行业特色的举动,让职工们逐渐打开心扉。
     三、派工单的情绪密码
     通过分析 237

第287章 邮电职工心理健康关怀计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