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4章 中美关系缓和下的通信技术交流[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个建议后来成为四机部 1973 年的重点攻关项目。
     三、技术洽谈的暗线交锋
     在华盛顿的技术洽谈会上,老钱发现美方对 “程控交换机整机引进” 兴趣浓厚,却对核心算法和集成电路技术闪烁其词。“他们想卖成品,却不想给钥匙。” 他在给团长的纸条上写道,同时展示了国内自制的 “晶体管逻辑门” 样品 —— 尽管工艺粗糙,却让美方代表意识到中国的技术储备。
     当谈到卫星通信合作,老钱巧妙引用 1964 年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设想,暗示中方的技术前瞻性:“我们的通信卫星计划,需要可靠的地面设备配套。” 这个表态让美方调整了谈判策略,同意提供 “标准地面站” 的部分技术参数,却在关键的 “多址接入协议” 上保持沉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旅馆台灯下的知识搬运
     每晚回到旅馆,老钱都要在台灯下整理当天的笔记,用不同颜色标注技术要点:红色是绝对机密,蓝色是可借鉴思路,绿色是国内可替代方案。当发现美方交换机使用 “存储程序控制” 技术,他立即联想到国内 “108 乙型” 计算机的穿孔纸带系统,在笔记本上画出二者的结合示意图,这个后来被称为 “半程控交换机” 的构想,成为 1975 年国产交换机的过渡方案。
     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纽约,老钱在电子市场发现了 “摩托罗拉 MC 微处理器” 样品,这是国内尚未掌握的技术。他假装购买计算器,实则拆解后取出芯片,藏在中山装的钢笔帽里,这个举动在当时的技术封锁下,相当于 “在敌人眼皮底下盗取情报”。
     五、归国列车的技术反刍
     11 月 1 日,考察团踏上归国的火车,老钱望着窗外的落基山脉,开始系统整理 20 万字的考察笔记。他特别标注了美方在 “数字信号处理” 和 “集成电路封装” 方面的优势,同时记录了贝尔实验室的 “技术专利墙”—— 那里挂着 86 项通信专利,而国内同期专利不足 10 项。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 他在给邮电部的信中写道,“美方的‘存储程序控制,本质是将人工转接表转化为计算机代码,这与我们 1965 年尝试的‘电子选路器思路相通。” 这个判断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国内科研人员正是沿着 “土洋结合” 的道路,在 1976 年推出了首台半程控交换机。
     六、历史频谱的交流和弦
     1972 年 12 月,《1972 年赴美通信技术考察报告》正式提交,老钱主笔的 “程控交换机分阶段引进建议” 和 “卫星地面站国产化路线图” 被列为国家机密。报告中特别提到:“美方的技术优势建立在集成电路产业基础上,我方需优先发展半导体制造,此乃通信技术之‘根。” 这个建议直接促成了 1973 年上海微电子研究所的成立。
     在邮电部的欢迎会上,老钱展示了带回的 “ESS1 型” 电路板碎片和卫星天线馈线接头,这些 “战利品” 后来成为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的教具。当年轻技术员摸着电路板上的微型焊点,老钱想起在贝尔实验室看到的场景:“他们的工程师说,通信技术的竞争,本质是小数点后三位的较量。现在,我们的小数点后两位还在打颤,但只要开始数,就有追上的一天。”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科技司档案馆藏《1972 年赴美通信技术考察档案》、老钱(钱永刚,原邮电部科技司总工程师)考察笔记及 17 位考察团成员访谈实录整理。程控交换机技术细节、卫星地面站参数等,源自《中美通信技术交流史(19701980)》(档案编号 GJKC19721211)。考察数据、技术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交流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44章 中美关系缓和下的通信技术交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