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0章 通信网络城乡均衡发展规划[2/2页]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柴油机发电成本太高,而村民连电灯都很少使用。老周带着技术员小赵,在黄土坡上试验 “风力 + 太阳能” 互补供电:用当地铁匠打的铁皮风车驱动发电机,搭配从上海调来的硅太阳能板。首次试运行时,风车叶片被狂风折断,小赵看着散落的零件垂头丧气,老周却捡起叶片:“把边缘磨成弧形,就像信天游的尾音要婉转,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也要顺着风的脾气。”
     更棘手的是线路维护。在湖北神农架,木质电线杆常被山火烤裂,老周想起当地山民用松脂浸泡木材防腐的方法,带着村民将松木杆在熬制的松脂中浸泡三天三夜,埋入地下时再裹上一层竹篾笆 —— 这个土法让电线杆寿命从 2 年延长至 8 年,后来被写入《山区通信杆路建设规范》。
     四、稻田里的坐标战
     基站选址往往伴随着土地争议。在广东潮汕平原,村民担心基站辐射影响水稻生长,老周带着农业技术员在试验田做对比实验:在安装基站的稻田旁,同步种植相同品种的水稻,每月测量株高、穗重。三个月后,当数据显示产量差异在误差范围内,围观的村民终于点头同意。“通信塔不是怪物,” 老周指着基站上的避雷装置,“它就像田里的稻草人,保护着咱们的收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华北平原的盐碱地,基站地基容易被腐蚀,老周借鉴当地晒盐池的防渗漏技术,用黏土混合石灰夯实基座,再铺设一层芦苇席隔潮。这个方案解决了 37 个盐碱村的基站地基问题,而他的布鞋,却在往返工地时被盐碱蚀穿了鞋底。
     五、雪夜里的连通梦
     11 月,规划组在新疆天山牧区遭遇暴风雪,老周的毡房通信模型被狂风吹散。他借着马灯的光,在羊皮纸上重新绘制牧区通信网:将基站建在冬季牧场与夏季牧场的迁徙路线中点,用短波电台连接分散的毡房,再通过接力站接入县城网络。“牧民跟着水草走,我们的信号要跟着牧民走。” 他呵着白气对哈萨克族向导说,呼出的热气在羊皮纸上结出冰花。
     当第一座牧区基站在春节前通电,老周收到牧民赠送的羊毛毡,上面用彩线绣着天线和羊群的图案。他抚摸着粗糙的针脚,想起在贵州见过的苗族刺绣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他们的工作,就是让现代通信成为这些方式的延伸。
     六、蓝图上的均衡线
     1960 年 12 月,《通信网络城乡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档案编号 YDBCH19601215)正式出台,明确提出 “三年覆盖 50% 农村行政村” 的目标。老周团队总结的 “民族地区基站景观融合法”“可再生能源供电方案” 等 12 项成果,被纳入规划附件。在纲要的附图上,原本空白的农村地区,渐渐被红色的基站符号和蓝色的线路覆盖,这些符号不是简单的标记,而是老周团队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希望坐标。
     在规划评审会上,老周展示了一本特殊的相册,里面贴着与村民共饮烤茶的照片、在篝火旁修改的图纸、以及孩子们围着基站好奇张望的场景。“城乡通信的均衡,不是数字上的平等,” 他指着相册中侗族老人使用鼓楼电话的画面,“是让每个村寨的炊烟,都能化作可靠的电波,连接起外面的世界。” 而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那些矗立在山巅的木杆天线、架设在鼓楼的小型基站、散布在牧区的接力电台,正按照老周们绘制的蓝图,编织起新中国第一一张城乡通信的均衡之网。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0 年城乡通信规划档案》、老周(周明远,原邮电部城乡通信规划组组长)工作日记及 105 位参与规划的测绘员、技术员访谈实录整理。民族地区基站设计、可再生能源供电细节等,源自《中国农村通信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YDBCH19610411)。测绘数据、规划纲要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城乡通信规划与建设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220章 通信网络城乡均衡发展规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