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降价,以后和外地客户谈生意能省不少钱。”
老黄每天要处理上百封群众来信。在回复一位农村教师的信中,他详细列出油墨、纸张、运输等成本构成,并建议使用 “邮政包裹优惠套餐”。“群众不是反对涨价,” 他在内部会议上说,“是要知道钱花在了哪里。” 为此,邮电部紧急印制了 10 万份《资费调整说明手册》,随报刊发。
四、答疑会的交锋
8 月,老黄带领团队奔赴全国召开答疑会。在武汉的会场,一位工人站起来质问:“工资没涨,邮费先涨,是不是欺负老百姓?” 老黄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展示了一张对比图:1958 年至 1966 年,通信设备数量增长 5 倍,而资费仅调整过 1 次。“就像家里添置了新家具,总要有人出份力。” 他的比喻让现场安静下来。
但也有专业质疑。某高校经济系教授在会上提出:“长途电话降价可能导致线路拥堵,如何保障服务质量?” 老黄立即调出武汉至广州线路的流量分析表:“我们已预留 20% 的扩容空间,同时开发智能调度系统,确保高峰期通话顺畅。”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答疑会,最终以掌声收场。
五、调整后的回响
9 月,新资费标准正式实施。老黄每天盯着各地上报的数据,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当看到成都至重庆的夜间长途通话量增长 210% 时,他笑着对同事说:“价格降了,生意反而来了。” 但平信业务的增长却低于预期,他立即组织人员调查,发现许多用户因误解优惠政策,仍选择高价邮寄。
为此,邮电部紧急推出 “地址书写培训” 活动。在天津某街道,邮递员小李拿着自制的地址模板,挨家挨户讲解:“把街道、门牌号写清楚,寄信能省一半钱。” 这个土办法效果显着,半个月内,天津地区平信优惠使用率从 12% 提升至 67%。
六、数字里的平衡
1966 年底,《邮电资费调整成效报告》(档案编号 YDB19661215)显示:企业运营成本覆盖率从 78% 提升至 92%,长途电话整体收入增长 15%,平信业务量增长 38%。更意外的收获是,因精准地址邮寄推广,信件丢失率下降 52%。
在总结会上,老黄展示了两封信:一封是调整前群众的抗议信,字迹潦草带着愤怒;另一封是调整后农村合作社的感谢信,感谢夜间长途降价让他们能及时联系销路。“资费调整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 他说,“是要让通信这根线,既连得起企业的账本,也系得住百姓的心。” 而在邮电部的档案柜里,那些被反复翻阅的报表、密密麻麻的信件,永远记录着这场寻找平衡的艰难探索。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6 年邮电资费调整档案》、老黄(黄明远,原邮电部资费政策司司长)工作日记及 63 位参与政策制定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资费测算过程、答疑会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资费政策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19670308)。业务数据、成效报告等,均参考原始统计文件,确保每个政策制定与调整环节真实可考。】
喜欢。
第196章 邮电通信资费调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