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9章 四大名捕,擒获贵州越狱犯—周二全(1)[2/2页]

90年代大案系列 幸运小溪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电网(220 V/0.5 A);
     警犬队8条德牧,夜间巡逻4班倒。
     干警约130人,含内看守、外看守、管教、政工;
     武警毕节支队威宁中队派驻1个130人满额的连,负责高墙与外围武装警戒。
     那么,在如此戒备森严的高墙内,这个家伙是如何逃脱的呢?
     那时,劳改犯以“烧砖、采石”为主,因外役点采石场因地形复杂,警戒难度极大——周二全正是利用外役劳动的机会,把钢锯条偷偷埋在回监舍必经之路的砖缝里。
     当时监狱内仅有监舍走廊和岗楼有电灯,外围区域靠汽灯、马灯,雨夜能见度不足15 m,为越狱提供了天然掩护。
     并且通讯条件短缺,监狱仅有一部50门磁石交换机通往县城公安局,遇突发情况需人工转接,信息至少滞后30分钟以上。
     周二全的越狱全过程,是一场持续两年的“地下工程”。
     这家伙一进监狱,提前两年就开始踩点与准备。
     1988 年,周二全因斗殴杀人被判处死缓,关进贵州威宁县第三监狱。服刑期间,他每天都在计算逃跑路线。
     放风时,他蹲在西边墙角,用指甲悄悄抠出砖缝里事先藏好的两截钢锯条,假装无聊地来回比划,其实是在测试栏杆焊点的厚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里回到监舍,他把钢锯条塞进鞋底夹层。
     他还用吃饭铝勺在墙上刻出一幅“立体图”:从监舍到放风场、排水沟、围墙、岗楼,再到监狱外 300 米的乌蒙山山脊,连排水沟的走向都标得清清楚楚。
     狱友老吴后来回忆,那幅图“像沙盘一样精确”。
     周二全在瞅时机。
     1990 年 3 月 15 日凌晨,据当地的气象资料:这天夜间,威宁县确实降下倾盆大雨。
     当晚的雨幕和雾气极大降低了监狱岗楼的能见度。
     哨兵的探照灯被雨幕和雾气遮住,能见度不足十米,周二全知道机会来了:
     22:50——监舍熄灯,他用事先藏好的湿布条缠住钢锯,开始锯放风场西北角最后一根铁栏杆,雨声掩盖了“吱吱”的金属摩擦声。
     00:40——焊点只剩 3 毫米厚的连皮,他抬膝猛顶,“嘣”一声把铁栏掰成 U 形,刚好容一人钻过。
     00:42——他赤脚踩在湿泥上,像猫一样穿过 20 米宽的放风场,滑进墙根的排水沟。
     00:45——沟外是 2.8 米高的围墙,墙头插满碎玻璃。他把监舍拆下的旧蚊帐拧成 6 米长绳,一头系在铁栅,借力翻上墙头。落地时右脚踝“咔”一声扭伤,却顾不上疼,连滚带爬钻进了乌蒙山密林。
     整个过程 35 分钟,岗楼哨兵只听见雨声,监狱西北角的电网也没报警。
     逃出监狱不到 10 公里,他在一处废弃猎户窝棚里翻出半袋玉米面、一杆生锈的火药枪和一本《民兵训练手册》。
     这本小册子后来成了他的“教材”——如何土制火药、如何改装铁砂霰弹。
     天亮时,他已消失在 6200 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大山里,警方第一次大规模搜山连他的脚印都没找到。
     至此,一个无期徒刑犯人完成了从监舍到山林的“消失”,也为接下来九年血雨腥风的“山大王”生涯拉开了序幕。
     今天若前往威宁县城西北3公里的鸭子塘,已看不到高墙电网。
     越狱后,他逃往威宁与赫章交界的韭菜坪一带,那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成了他长期藏匿和继续作案的根据地…(待续未完)
    喜欢。
  

第229章 四大名捕,擒获贵州越狱犯—周二全(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