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0章 谋划[1/2页]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汉武帝幼子刘弗陵,8岁登基,成为大汉第八位皇帝。
     直到18岁,都是辅政大臣霍光代为处理朝政。
     这是先武帝遗诏定好的事。
     先帝遗诏的辅政大臣是四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
     不过,金日磾早死。上官桀、桑弘羊后来也被霍光诛杀、绝户了。
     另一位大臣田千秋不在先帝遗命之列,但他是丞相,是必然的辅政大臣。
     不过,田千秋已死。御史大夫王欣继任,只过了一年也死了。现在由御史大夫杨敞顺位接任了丞相。蔡义进御史大夫。
     眼看再过两个月,刘弗陵就要年满18岁。
     这天早朝时,皇帝提出自己经验尚不够,希望18岁之后,由霍光继续“辅政”。请大臣们讨论一下此事。
     即便是头猪,都能听出皇帝在说反话。
     可是,所有大臣都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因为,一方面,先帝遗诏说得清楚明白:皇帝刘弗陵18岁亲政。
     实际情况是:皇帝在皇位上坐了10年,如今已成年。
     亲政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10年来,代替皇帝执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可不是善茬。
     他对权力的贪恋,满朝文武谁人不知?
     大臣们深怕说错话,毁了自己前途是小,家破人亡也不出奇。
     于是,朝堂上一时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霍光起身,看看众人,离席,对着刘弗陵抱拳道:“陛下,先帝遗诏不可改。臣立即着手准备皇上亲政大典。”
     刘弗陵也离席扶住霍光,笑道:“大司马大将军,万万不可。朕说的是真心话。朕一直惫懒,出席朝会也不多。由现在起,朕每朝必出,开始随大司马大将军用心学习,争取早些熟悉政务。但是在此之前,还是请霍大人不辞劳苦,继续多担待些。霍大人万勿推辞。”
     这番君臣奏对,让大臣们心里明白了:皇帝意思不是现在就要掌权,而是要开始学习掌权。
     也就是说,皇帝要开始安插人手。
     接下来就看霍光如何接招。
     霍光思索一会,缓缓道:“老臣遵旨。”
     大臣们松了一口气。
     霍光的态度,表明他接受了皇帝的条件。
     如果他不同意皇帝意见,他就会以退为进,直接撂挑子。
     现在的朝廷,离开了霍光,不说立马就会瘫痪,起码是一团糟,转不动。
     如果霍光不想配合,皇帝还真的不能硬来。
     皇帝也硬不起来。
     皇帝没有军队,没有大官小吏,凭什么建立威信、维持稳定?又靠谁保证政府机器运转?
     如今,面对皇帝伸手要权,霍光选择了让步。
     他们达成了初步协议,避免了朝局震荡。
     于是,朝廷在平稳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最瞩目的是,原来被霍光打压的两个人:徐又成、魏江,调回了长安城。
     徐又成任大司农,光禄大夫。
     魏江任少府卿。
     两人都是九卿之一。分管两个钱袋子。
     *****
     大汉现在的基本盘是3000万人。
     诸侯王封地18个,约1000万人口。这些其实是诸侯国,与中央政府关联较少。
     唯一作用是对外战争时,皇帝有权征调他们的部分军队。
     皇帝真正的辖地是91个郡,2000万人口。
     其中军队70万。
     朝官800名,胥吏2000。
     郡县官员3200名。胥吏一万。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汉官员/人口比是4000/2000万=1/5000。
     有意思的是,这个数据的历史变化是:
     东汉:1:7464;
     唐朝:1:2927;
     元朝:1:2613;
     明朝:1:2299;
     清朝:1:911;
     1949:1:290;
     1998:1:40;
     (数据摘自1998年财政部部长助理刘某某发言)
     …
     官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也就是说多少人供养一名官员。
     汉

第130章 谋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