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八十九)[2/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们找路。”
     出租车七拐八绕地穿过胡同,陈轩从后视镜里看着那辆黑色轿车不远不近地跟着,忽然对司机说:“师傅,去潭柘寺。”
     小林惊讶地瞪大眼睛,陈轩却冲她眨了眨眼。车窗外的街景渐渐从灰墙胡同变成绿树青山,一个小时后,出租车停在潭柘寺山门外。那辆黑色轿车果然也跟着停在百米外的树荫下。
     “师父,咱们真要现在进去?”小林看着巍峨的寺庙山门,心里有点发怵。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陈轩买了两张门票,“伪古堂的人急着知道画里的秘密,咱们正好引他们现身。”
     潭柘寺果然名不虚传,红墙黄瓦掩映在千年古柏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两人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经过大雄宝殿时,小林被殿前的铜炉吸引:“这炉子得有几百年了吧?”
     “明代的。”陈轩扫了一眼炉身上的缠枝纹,“你看炉口的包浆,是常年香火熏出来的,假不了。”
     说话间,身后传来脚步声。刚才那个穿唐装的年轻人带着两个壮汉跟了上来,脸上挂着不怀好意的笑:“陈先生,真是巧啊。”
     陈轩装作惊讶:“是你?刘老也来了?”
     “刘老还有事,让我们来请陈先生去喝杯茶。”年轻人说着就要伸手来拉,“关于那幅画的事,想跟您好好聊聊。”
     “我没时间。”陈轩侧身避开,“再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强买强卖可不是古玩行的规矩。”
     “规矩?”年轻人冷笑一声,突然变了脸色,“在这地界,我们伪古堂的话就是规矩!”他使了个眼色,两个壮汉立刻围了上来。
     小林吓得往陈轩身后躲,却见陈轩不动声色地往旁边的偏殿退了两步:“光天化日之下,你们想干什么?”
     “不想干什么。”年轻人活动着手腕,“只要你把从画里看出的秘密交出来,咱们相安无事。”
     陈轩忽然笑了:“你们就这么确定我看出了秘密?”
     “少废话!”壮汉不耐烦地伸手抓来,蒲扇大的手掌带着风。陈轩早有准备,拽着小林往偏殿里一闪,那壮汉扑了个空,差点撞到殿门的石墩上。
     偏殿里供奉着十八罗汉像,光线有些昏暗。陈轩拉着小林绕到佛像背后,低声道:“去敲钟!”
     小林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潭柘寺的钟鼓楼就在不远处,钟声一响,肯定会引来僧人。她点点头,猫着腰往殿后门跑。
     “拦住她!”年轻人气急败坏地喊道。
     两个壮汉立刻追了过去,陈轩却从佛像底座摸起半块脱落的砖,看准其中一个壮汉的膝盖砸过去。只听“哎哟”一声,那壮汉抱着腿蹲在地上。
     另一个壮汉见状,怒吼着扑向陈轩。陈轩侧身躲过,顺势将旁边的功德箱推过去。功德箱里装满了硬币,沉甸甸的正好撞在壮汉腿弯,让他踉跄着扑倒在供桌上,撞翻了好几个香炉。
     年轻人见状不妙,从怀里掏出把匕首:“敬酒不吃吃罚酒!”
     陈轩盯着他手里的匕首,忽然注意到刀柄上刻着个“伪”字,与之前在景德镇遇到的伪古堂余党用的匕首一模一样。看来这伙人确实是同一伙的,而且比之前遇到的更凶悍。
     “玄山氏的东西,不是你们能碰的。”陈轩缓缓后退,后背抵住了冰冷的墙壁。墙上挂着幅《达摩渡江图》,画框有些松动,似乎是 recent 才挂上去的。
     年轻人一步步逼近:“少跟我提玄山氏!那老东西的藏宝图,我们找了十几年!”他的眼神里透着疯狂,“只要拿到画里的秘密,五大名窑的珍品就都是我们的了!”
     陈轩心中一动,原来他们的目标是五大名窑。看来《辨瓷手记》的事已经走漏了风声。他故意拖延时间:“你们怎么知道画里有秘密?”
     “刘老早就看出来了!”年轻人得意地说,“他用特殊溶剂试过,只是没找到显形的法子。要不是你拿着那面破镜子...”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钟声,“咚——咚——咚——”一声比一声响亮。年轻人脸色大变:“不好,快走!”
     他转身想跑,却被陈轩伸脚绊了个正着,手里的匕首“当啷”一声掉在地上。陈轩顺势按住他的后背,将他按在供桌上:“想跑?”
     就在这时,偏殿的门被推开,几个穿僧袍的僧人跟着小林跑了进来,看到殿内的狼藉,为首的老僧怒道:“你们在干什么!”
     年轻人见状,突然从怀里掏出个烟雾弹,狠狠砸在地上。白色的烟雾瞬间弥漫开来,呛得人睁不开眼。等烟雾散去,那三个家伙早就没了踪影,只留下满地狼藉和那把刻着“伪”字的匕首。
     “阿弥陀佛。”老僧看着被撞翻的香炉,眉头紧锁,“施主,你们没事吧?”
     “让大师受惊了。”陈轩捡起地上的匕首,“是我们给寺庙添麻烦了。”
     老僧摆摆手:“无妨,只是这些人看着面生,不像是香客。”他目光落在陈轩手里的匕首上,忽然“咦”了一声,“这匕首...好像在半年前见过类似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轩心中一动:“哦?大师还记得在哪里见过?”
     “就在后山的望岳亭。”老僧回忆道,“当时有伙人在亭子里鬼鬼祟祟的,我上去劝阻,其中一个人手里就攥着把差不多的匕首。”他叹了口气,“那亭子去年遭了雷击,亭柱被劈坏了,现在还围着警戒线呢。”
     陈轩和小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望岳亭的柱子!
     “大师,我们想去后山看看。”陈轩说道。
     老僧有些犹豫:“后山正在修缮,不太安全。”
     “我们就看一眼望岳亭,马上回来。”陈轩取出玄鉴镜,“其实我们是文物保护志愿者,听说亭柱上的古刻受损,想来记录一下。”
     老僧见他不像坏人,便点了点头:“去吧,注意安全。顺着这条石阶路往上走,大概一刻钟就能到。”
     谢过老僧,两人沿着石阶往后山走。山路两旁长满了酸枣树,时不时有松鼠窜过。小林一边拨开挡路的枝条,一边好奇地问:“师父,您说那伙人半年前就去望岳亭了,难道他们早就知道画里的秘密?”
     “有可能。”陈轩想起刘老刚才的反应,“或许刘老早就发现了画中的线索,只是一直没找到破解的方法。”他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的一片竹林,“你看那里。”
     竹林深处隐约露出一角飞檐,正是望岳亭。亭外果然围着警戒线,旁边还堆着些修缮用的木料。两人绕过警戒线走进亭内,只见两根朱漆亭柱都有烧焦的痕迹,其中右边那根被劈掉了大半,露出里面的木质纹理。
     “这就是被雷劈的柱子。”小林凑过去细看,“上面的字果然看不清了,只剩下几个残笔。”
     陈轩却盯着柱底的石础。石础上刻着缠枝纹,纹路里积着厚厚的尘土。他掏出随身携带的软毛刷,轻轻扫去尘土,石础上竟露出个凹槽,形状正好能放下半块砖头。
     “找到了。”陈轩从背包里取出个小锤子,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石础。只听“咔哒”一声,石础竟然松动了。他屏住呼吸,将石础挪开——下面赫然是个黑黝黝的洞口!
     洞口不大,刚好能容一人钻进。陈轩打开手机手电筒,光柱往里照去,隐约能看到里面是个狭小的石室,墙角似乎堆着个木盒子。
     “师父,这里面不会就是玄山氏的藏宝吧?”小林的声音带着激动。
     陈轩却没动,他用手电筒照了照洞口边缘,发现有新鲜的泥土痕迹:“有人比我们先到过。”他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些泥土,“看这痕迹,最多不超过三天。”
     小林顿时泄了气:“难道被伪古堂的人拿走了?”
     “不一定。”陈轩从洞口摸出一小片碎纸,纸上印着个模糊的“古”字,“这是拍卖行的包装纸,应该是刘老的人留下的。”他忽然笑了,“看来他们虽然找到了这里,却没拿走东西。”
     “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带玄鉴镜。”陈轩举起手中的古镜,镜面在阳光下泛着幽光,“玄山氏的东西,只有用这面镜子才能取出来。”
     他深吸一口气,钻进了洞口。石室比想象中更狭小,只能勉强容纳一人蹲坐。墙角的木盒子上了锁,锁孔是个奇特的星图形状。陈轩将玄鉴镜对准锁孔,镜面的星图立刻与锁孔重合,发出一阵轻微的“咔咔”声,锁开了。
     打开木盒,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一卷用锦缎包裹的东西。陈轩小心翼翼地展开锦缎,里面竟是一卷古画!画轴是紫檀木的,轴头镶着青玉,一看就不是凡品。
     “这是什么画?”小林在洞口探进头来。
     陈轩展开画的一角,只见上面题着“蜀素帖”三个字,笔力遒劲,正是米芾的笔迹!他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失传已久的米芾真迹,竟然藏在这里!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一阵喧哗声。陈轩赶紧将《蜀素帖》卷好放进背包,刚钻出洞口,就看见刘老带着几个警察走了过来。
     “陈先生,果然是你。”刘老的脸色很难看,“我就觉得你不对劲,果然在偷偷摸摸搞小动作!”他指着陈轩的背包,“把你手里的东西交出来!那是国家文物!”
     陈轩看着他身后那几个警察,忽然笑了:“刘老,您这是贼喊捉贼啊。”他拿出手机,点开一段录音——正是刚才在偏殿里,那个年轻人说的“刘老早就看出来了”。
     刘老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陈轩举起手中的匕首:“这是伪古堂的凶器,上面有他们的指纹。警察同志要是不信,可以去查查半年前望岳亭的监控,看看是谁在那里鬼鬼祟祟。”
     带头的警察接过匕首,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刘启年先生,麻烦您跟我们回局里协助调查。”
     刘老瘫软在地,嘴里喃喃着:“不是我...是他们逼我的...”
     看着刘老被警察带走,小林长长舒了口气:“师父,咱们终于拿到《蜀素帖》了!”
     陈轩却望着远处的山峦,眉头紧锁。他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伪古堂的余党还在暗处,而这卷《蜀素帖》背后,恐怕还藏着更大的秘密。
     夕阳西下,将望岳亭的影子拉得很长。陈轩摸了摸背包里的《蜀素帖》,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质感。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又将踏上新的征程。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八十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