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物守护者(八十二)[2/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铜窖藏时的青光要柔和得多,却更让人心头一震。
     “就是这儿了。”他蹲下身,用手拨开瓦砾表层的碎瓷片。底下的泥土带着湿润的凉意,混杂着细碎的石英砂——这是典型的官窑用土,含砂量比民窑高三成,能让瓷胎在高温下更稳固。
     小林已经拿出工兵铲,正要往下挖,却被陈轩拦住:“慢着。”他指着泥土里嵌着的一块青花瓷片,“这是康熙年间的民窑瓷,说明这地方后来被翻动过,直接挖容易破坏底下的东西。”
     说着,他从工具包里取出套考古用的小毛刷和竹片,像绣花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表层泥土。晨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他专注的侧脸投下层柔和的光晕,小林突然觉得,师父此刻的神情,和古籍里记载的玄山氏竟有几分相似。
     泥土一点点剥离,露出块青灰色的匣钵盖。陈轩用竹片沿着边缘轻轻撬动,匣钵盖“咔”地一声裂开,里面露出半截米黄色的瓷片,釉面温润如玉,带着种说不出的莹润光泽。
     “是官窑的!”小林压低声音,眼睛亮得像藏了星光。他在古玩店当学徒时,曾见过博物馆送来修复的官窑残片,就是这种独特的“米黄釉”,釉层里还藏着细密的开片,像春蚕啃过的桑叶。
     陈轩没说话,手里的毛刷轻轻扫过瓷片表面。随着浮尘褪去,瓷片上隐约显露出半朵缠枝莲纹,线条流畅婉转,笔触间带着股皇家器物特有的端庄大气。他心里已经有了数——这应该是件贯耳瓶的肩部残片,这种器型在宋代官窑里很常见,多用来插花或陈设。
     两人轮换着清理,不知不觉已挖下去半米深。当整组匣钵完全露出时,连陈轩都忍不住倒吸口凉气——足足三个叠在一起的匣钵,每个都用耐火泥密封着,显然是当年窑工特意藏起来的。
     “小心点,别碰碎了。”陈轩用撬棍撬开最上面的匣钵,里面的瓷器已经碎成了好几片,但拼接起来能看出是个完整的器型。他把残片轻轻放进铺着软布的箱子里,指尖触到釉面时,能感觉到种细腻的温润,像摸着块上好的和田玉。
     挖到第三个匣钵时,玄鉴镜突然发出阵轻微的嗡鸣。陈轩心里一动,把镜子凑到匣钵口。镜面的虹光突然变得浓郁,像有层流动的彩虹裹住了匣钵。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揭开匣钵盖——里面躺着的,竟是件几乎完整的官窑贯耳瓶!
     瓶身有处细微的裂痕,应该是当年埋藏时不小心磕碰的,但整体保存得极好。雨过天青的釉色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瓶颈两侧的贯耳对称工整,瓶腹上的缠枝莲纹一气呵成,最妙的是釉层里的开片,细密得像蝉翼,在光线下若隐若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师父,这……这是真的宋代官窑?”小林的声音都在发颤,他入行三年,还是头次见到这么完整的宋代官窑器。
     陈轩没回答,而是拿出玄鉴镜贴近瓶身。镜面的虹光瞬间涌入瓶体,原本肉眼难辨的开片纹路突然变得清晰,像无数条金色的细线在釉下游走。更神奇的是,瓶底原本模糊的“官”字款识,在镜光下竟显出淡淡的朱砂色,笔锋间还藏着个极小的“玄”字——是玄山氏的私藏印记!
     “是玄山氏收藏的真品。”陈轩轻轻抚摸着瓶身,“你看这釉色里的星点,正是《辨瓷手记》里说的玛瑙入釉的特征。”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警笛声,由远及近。小林惊喜道:“是你昨天安排的警察来了?”
     陈轩却皱起眉:“不对,声音太近了,像是直接冲这里来的。”他抬头望向窑址入口,只见几个穿警服的人正快步走来,为首的却不是昨天联系的张警官,而是个面生的中年男人,眼神锐利地扫过他们的发掘现场。
     “你们在干什么?”男人亮出警官证,语气严肃,“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谁允许你们擅自挖掘的?”
     陈轩拿出提前准备的考古队证明:“我们是市博物馆的,接到线索来进行抢救性发掘。”
     男人接过证明看了半天,突然冷笑一声:“市博物馆?我怎么没接到通知?而且你们这工具也太简陋了,不像专业队伍。”他挥了挥手,“把东西先扣下,跟我们回所里一趟。”
     小林急了:“这些是重要文物,不能随便动!”
     陈轩却按住他,心里已经明白——这伙人恐怕不是真警察。昨天他报的线索明明是下午行动,而且张警官说过会提前联系,绝不会这么突然袭击。更可疑的是,为首男人的皮鞋鞋底沾着新鲜的泥浆,鞋跟处却有块磨损的痕迹,和昨天在废弃柴窑遇到的伪古堂成员一模一样。
     “既然是例行检查,我们配合。”陈轩不动声色地把装着《辨瓷手记》的防水袋塞进裤兜,又悄悄按了下手机的紧急联络键——这是他跟张警官约定的暗号,一旦遇到危险就发送定位。
     伪警察们粗鲁地把装着瓷器的箱子抬起来,为首的男人盯着那个完整的贯耳瓶,眼里闪过丝贪婪:“这瓶子看着倒像个老物件,得好好鉴定鉴定。”
     陈轩跟着他们往窑址外走,眼角余光瞥见远处的棚户区方向,有个熟悉的身影在挥手——是王记瓷坊的王叔!老人手里拿着个青花瓷碗,正假装在路边拾柴,碗底朝向他们的方向,正是之前约定的信号:有危险,已报警。
     走到窑址门口时,陈轩突然停下脚步:“等一下,我落下样东西。”他转身跑回发掘现场,捡起块沾着泥土的匣钵残片,趁伪警察不注意,迅速塞进小林手里,“捏碎。”
     小林愣了下,立刻反应过来,假装脚下打滑,手一抖,匣钵残片摔在地上,碎成了好几块。其中一块尖锐的碎片弹到为首男人的裤腿上,划开道小口子,露出里面黑色的雨衣——和昨天在柴窑遇到的追兵穿的一模一样!
     “你干什么!”男人勃然大怒,下意识地摸向腰间,却不是按对讲机,而是往怀里掏东西。
     陈轩抓住机会,突然大喊:“他们是伪古堂的!”同时猛地撞向旁边的伪警察,把他手里的箱子抢了过来。
     混乱中,远处传来真正的警笛声,这次的声音更加清晰急促。伪警察们慌了神,为首的男人骂了句脏话,转身就想跑,却被及时赶到的张警官带人拦住。
     “陈先生,没事吧?”张警官喘着气,身后的警察迅速控制住了那伙人。
     陈轩松了口气,指着地上的箱子:“里面是刚发现的宋代官窑文物,还有这本《辨瓷手记》,可能对追查伪古堂的窝点有帮助。”
     张警官打开箱子,看到那件贯耳瓶时,眼睛都直了:“我的天,这可是国宝级的发现!”他小心翼翼地捧着瓶子,“难怪伪古堂这么疯狂,原来是盯上了这些宝贝。”
     王叔也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还拿着那个青花瓷碗:“我看他们鬼鬼祟祟地换警服,就知道没好事。”
     晨光终于穿透云层,照在落马桥窑址上。陈轩看着那件在阳光下泛着虹光的官窑贯耳瓶,突然想起《辨瓷手记》里的一句话:“瓷之美,在其质,更在其魂——那是窑工的心血,是时光的沉淀,更是民族的骨气。”
     他把玄鉴镜从兜里拿出来,镜面映着湛蓝的天空,也映着远处连绵的窑厂烟囟。或许玄山氏留下的不只是宝物,更是种提醒——真正的珍宝从不在密室深处,而在每个守护传承的人心里。
     小林正兴奋地跟警察说着发现过程,陈轩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收拾东西,我们该去下一个地方了。”
     《辨瓷手记》的最后几页还没看完,那里似乎提到了幅藏着玄机的古画。陈轩隐隐觉得,玄山氏的传承之谜,才刚刚揭开一角。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物守护者(八十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