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十一)[2/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证物袋里密封,指尖划过袋面,“一件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鸮尊,含银量不足百分之一;另一件是山西曲沃晋侯墓的编钟,银是作为合金辅料存在的。但这残片的含银量,看断口的光泽至少在百分之五以上。”
     小林正在整理仿品清单,闻言抬头:“会不会是特殊用途的器物?比如祭祀时用的礼器?”他翻出手机里存的邙山窖藏青铜器照片,“邙山那些鼎簋的铜质偏红,是典型的商代晚期青铜配比,而这残片泛白,明显不一样。”
     陈轩走到仓库中央的长桌旁,将半张藏宝图铺开。桑皮纸的边缘被虫蛀过,朱砂线条却依旧鲜艳,金粉在晨光里闪烁,像撒在河流上的碎金。他用玄鉴镜的边缘压住“苕溪”二字,镜光透过纸面,竟在桌布上映出几个模糊的篆字——“镜引星踪”。
     “原来如此。”陈轩眼底闪过一丝明悟,“玄山氏在藏宝图里藏了双重线索,普通肉眼只能看到河流方位,必须用玄鉴镜才能读出关键信息。这‘镜引星踪四个字,就是说玄鉴镜的星图能指引方向。”
     这时张队长拿着检测报告走进来,眉头拧成个疙瘩:“陈先生,化验结果出来了。那些仿品的铜锈里,除了硫酸铜和醋酸,还检测出了微量的硫化银。更奇怪的是,那片青铜残片的断口处,有明显的电解腐蚀痕迹——这是现代盗墓贼常用的‘快速剥离手法,用电流加速器物表面的氧化层脱落,方便运输。”
     “电解腐蚀?”陈轩接过报告,指腹在“硫化银”三个字上反复摩挲,“伪古堂用硝酸银做旧,结果反而在锈里留下了硫化银的痕迹,这倒是帮了我们的忙。”他忽然看向张队长,“能不能查到这批残片的来源?比如盗墓团伙的落网人员里,有没有人知道青铜器的出土地?”
     张队长摇摇头:“那伙盗墓贼是流窜作案,抓的时候人赃并获,但他们咬死说残片是在豫西山区捡的。不过我们查到个关联信息——三个月前,江南湖州警方破获过一起文物走私案,查获的几件宋代瓷器碎片上,也有类似的电解腐蚀痕迹。”
     “湖州?”陈轩的目光落在藏宝图上的“苕溪”,那条河流正是流经湖州,“宋代瓷器……玄山氏的批注是‘秘在松柴,松柴是烧瓷的关键燃料,难道他在江南藏的是瓷器?”
     小林忽然指着残片断口:“师父您看,这残片的饕餮纹虽然只有一半,但线条比邙山窖藏的更精细,拐角处还有回纹装饰,这风格更接近西周早期的器物。玄山氏既藏商代青铜器,又藏西周器物,还可能有宋代瓷器,他的收藏脉络到底是什么?”
     陈轩没直接回答,而是将玄鉴镜平放在藏宝图上。镜面星图与图上的窑炉图案重叠时,星图边缘的一颗暗星突然亮起,在纸上投射出一道极细的光,直指“霅溪”与苕溪交汇处的一个墨点。那墨点原本毫不起眼,此刻在光线下竟显露出分层的墨迹,像是被人用不同浓度的墨汁点过三次。
     “这是‘三叠墨记,玄山氏标注重要地点的手法。”陈轩想起师父笔记里的记载,“他在笔记里说过,真正的藏宝点要用‘墨分三色来标记,浅墨为引,中墨为证,深墨为实。”他用指甲刮了刮墨点,表层的浅墨脱落,露出下面深褐色的墨迹,隐约能看出是个“窑”字的下半部分。
     “看来得去趟湖州了。”陈轩将藏宝图折好放进内袋,又拿起那片青铜残片,“张队长,麻烦协调一下湖州警方,我们想看看那批宋代瓷器碎片。另外,伪古堂的堂主还得再审审,我怀疑他知道的比说出来的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走出仓库时,警车的鸣笛声已经远去。晨雾里,陈轩忽然想起玄鉴镜映出的虚影,那句“真藏在书,伪露于行”的口诀此刻有了新的意味——真品留下的物质痕迹,远比人的言辞更可靠。
     回到古玩店时,阳光已经漫过柜台。陈轩刚把玄鉴镜放在博古架上,镜面就突然泛起涟漪,映出仓库里那件鸮尊的影像,影像中鸮尊的腹部正在缓缓裂开,露出里面一卷泛黄的绢布。
     “这是……”陈轩凑近镜面,影像却突然消失,只剩下星图如常流转,“玄鉴镜在提示什么?伪古堂的仿品里,难道还藏着东西?”
     小林这时端着两杯茶过来,看到陈轩盯着镜子出神,忍不住问:“师父,您说那个抢先一步找到藏宝地的神秘人,会不会也有类似天眼的能力?不然怎么能在玄山氏设下的机关里找到东西?”
     陈轩端起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后的眼神:“不一定是天眼,但肯定懂玄山氏的密码。你看这青铜残片的银锈,寻常人只会当杂质忽略,可在懂行的人眼里,这就是路标——玄山氏特意在青铜器里加银,就是为了让后人能用特殊方法找到它们。”
     他放下茶杯,走到窗边望向远处的古玩市场。那里此刻正是热闹的时候,摊贩们的吆喝声顺着风飘过来,夹杂着瓷器碰撞的脆响。陈轩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古玩行里,真东西会自己说话,就看你有没有耳朵听。”
     这时手机响了,是张队长打来的:“陈先生,审出结果了!堂主说那个神秘人手里有块玉佩,能在夜里发光,照过的青铜器会显露出‘玄字。他还说,那伙盗墓贼提到过,他们在挖西周墓时,遇到过刻着‘三目图案的石门——跟您说的邙山石门很像!”
     “三目图案?”陈轩握着手机的手指猛地收紧,玄山氏玉牌上的“三目识真”四个字瞬间浮现在脑海,“张队长,麻烦立刻调取那伙盗墓贼的审讯录像,尤其是关于石门的细节!”
     挂了电话,陈轩转身看向玄鉴镜。镜面不知何时又亮起,星图上的三颗亮星正沿着苕溪的走向缓缓移动,像在勾勒一条隐秘的路径。他忽然明白,玄山氏留下的不只是藏品,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传承试炼,而那带银锈的青铜残片,不过是试炼的第一道门环。
     小林正在打包鉴宝工具,忽然指着窗外:“师父您看,赵老板又来了,手里还捧着个锦盒,看样子是又收到好东西了。”
     陈轩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赵老板正站在古玩店门口,脸上堆着熟悉的笑容,锦盒在阳光下闪着暗花。陈轩的目光落在锦盒的锁扣上,那是个黄铜做的饕餮锁,锁鼻处的磨损痕迹,竟与仓库里那件仿品鸮尊的尾羽磨损如出一辙。
     “看来湖州之行,得带上赵老板一起了。”陈轩拿起玄鉴镜1,镜面映出他眼底的光芒,与星图的微光交织在一起,“有些仿品里藏的秘密,或许只有送上门的人才能解开。”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十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