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战术动作。
     队列行进。
     每一个项目,他们都完成得一丝不苟,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是打靶。
     枪声在山谷间回荡。
     脱靶的人很少。
     每一次漂亮的亮相,都能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
     训练结束了。
     夕阳西下,给整个训练场镀上了一层金色。
     最后的步骤,是上缴武器。
     一张长条桌摆在训练场中央。
     甘宗亮第一个走上前。
     他把自己那支半自动步枪,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上。
     放下的那一刻,他的身体僵硬了一下。
     然后,他后退,敬礼,转身离开,没有回头。
     一个接一个的民兵走上前。
     他们把枪放在桌子上。
     有的人,放下枪后,还想再伸手摸一下,手伸到一半,又收了回去。
     有的人,眼圈红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民兵,把枪放在桌上后,没有马上离开。
     他用粗糙的手,在枪身上来回摩挲着,就像在告别自己最心爱的姑娘。
     泪水顺着他脸上的皱纹,一滴一滴地落了下来。
     没有人催促他。
     最后,他用袖子擦了擦眼睛,转身走回了队伍。
     整个过程,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声和轻微的抽泣声。
     武器上缴的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陆续在全乡范围内完成。
     云岭乡,是清南市最后一个完成这项工作的乡镇。
     市里的一块心病,总算是解决了。
     刘清明没有让大家沉浸在过去的情绪里。
     他趁热打铁,立刻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
     乡政府的大礼堂,被临时改造成了培训中心。
     刘清明专门从市里借来了投影仪、幕布和音响设备。
     第一场培训,就是关于板蓝根种植的。
     主讲人,是云州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杨光汉教授。
     这位老教授,带着他的团队,已经在云岭乡待了大半年。
     他们亲自开辟实验田,反复试验,最终才确定了最适合云岭乡土壤和气候的种子,以及一整套科学的种植方案。
     礼堂里,坐得满满当当。
     上千名来自各个村的农户代表,挤在一起。
     东山村的民兵们,就坐在最前面。
     他们放下了枪,现在要拿起锄头,在另一片战场上开疆拓土。
     那些以前被认为是废地的山地坡田、沙壤土地,现在全都要变成宝贝。
     刘清明看着台下那一双双眼睛,里面全是渴望。
     那是对富裕的渴望,是对摆脱贫困的渴望。
     杨教授站在台上,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讲得深入浅出。
     “……我们云岭乡的土质,偏沙性,透水性好,这对于很多作物来说不是好事,但对于板蓝根这种根茎类药材,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明年开春,大家领到种子后,第一步就是深耕。土地要翻到三十公分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根系的生长空间……”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格外认真。
     很多人都带着本子和笔,把杨教授说的每一个要点都记下来。
     这场培训,要持续一个半月。
     杨教授和他的团队,不仅要授课,还要手把手地进行现场教学,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
     刘清明定下的目标,是一万亩。
     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需要所有人都动起来。
     与此同时,另一场培训也在乡水利站的院子里悄然进行。
     农科所的另一个团队,在教大家如何科学养殖小龙虾。
     南方的冬天虽然不冷,但也不适合放虾苗。
     利用这段农闲时间,把技术学到手,是最好的选择。
     梅花鹿养殖基地的培训班,也吸引了不少人。
     整个云岭乡,在上缴完武器之后,没有沉寂下来,反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中。
     学习种药材的,学习搞养殖的,甚至还有一批年轻人,被乡里组织起来,在学习最基本的建筑技能,准备加入甘宗亮牵头的那个建筑工程公司。
     每个人都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地吸收着新的知识。
     就在这股热火朝天的氛围里,于锦绣从河口乡那边,带回来一个好消息。
     她凭着一股韧劲,硬是从兄弟乡镇那里,要回来了十万块的帮扶资金。
     钱一到账,刘清明立刻拍板,优先发放拖欠了许久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和老师们的工资。
     当大家拿到那份迟来的薪水时,整个乡政府都沸腾了。
     压抑了许久的阴霾,一扫而空。
     街道上,人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整个云岭乡,都处在一种喜庆而热闹的氛围中。
     在这样的氛围里,日历翻到了最后一页。
     2002年,到来了。
    喜欢。
  

第358章 好好学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