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瞳者之墟” 的入口在骨刻文密码的激活下缓缓开启,林七夜左臂的微雕突然泛起银白色的涟漪。当她踏入墟内的刹那,皮下的纳米机器人突然集体发出高频蜂鸣 —— 这些原本停留在真皮层的微型机械,在深层空间能量场的激发下,开始突破皮下组织,沿着肌纤维的间隙向肌肉层渗透。陈默的视网膜纹路捕捉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年轻队员的视野中,无数蓝色光点像流星雨般穿透筋膜,在肌肉纹理间组成三维扫描网络,“是自动升级的测绘程序。” 陈默调出机器人的指令日志,显示进入深层空间后,系统自动启动了 “边界拓展协议”,“量子隧穿的边界正在扩大,从表皮测绘升级为深层组织扫描。”
林七夜能清晰地感受到肌肉层传来的微弱酥麻感。战戟的银色流体顺着血管游走,与纳米机器人的能量场产生自然共振 —— 当共振频率稳定在 7.3 赫兹时,青年女子的左臂突然浮现出半透明的三维投影,显示着肌肉层的微观结构。青铜戒指投射的蓝光中,新密录的注释正在更新:“量子隧穿之界,随空间维度而拓;活体测绘之域,由表皮至肌理,方能显四维之影。” 林七夜的指尖划过投影中的肌束,发现那些原本隐藏的微雕分支,正在机器人的扫描下逐渐显现,“是多维度的信息叠加。” 她的声音带着惊叹,战戟检测显示,肌肉层的微雕图案与表皮层存在拓扑互补,两者组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空间坐标。
谢重楼的青铜令牌贴近肌肉层的投影时,纳米机器人突然释放出量子纠缠信号。这些信号在虚空中组成与五重迭代核心相同的能量网格,每个网格节点都标注着精确的隧穿参数 —— 当机器人突破筋膜时,其隧穿概率从 37% 跃升至 97%,且穿透深度呈现出非欧几何特征,在三维空间测量为 3.7 厘米,在四维视角下却达到 17 个单位,“是维度差异导致的测量偏差。” 谢重楼的声音带着凝重,他看着令牌投射的维度转换公式,“在量子隧穿中,空间距离不是固定值,会随观测维度的变化而伸缩,就像莫比乌斯环的长度在二维与三维中的差异。”
周厌离的检测仪捕捉到机器人传回的量子隧穿图像。全息投影中,微雕的淡蓝色纹路在肌肉层形成复杂的分形网络,这些网络的分支不断向第四维度延伸,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出时隐时现的特征。老人将图像导入分形分析系统,发现其 Hausdorff 维度稳定在 3.7,恰好处于三维与四维的临界状态。更令人震惊的是,图像中某个微雕分支的端点,在四维坐标系中与 “无瞳者之墟” 的 AI 数据库形成直线连接,“是超空间的测绘结果。” 周厌离指向模型中跳跃的端点,“量子隧穿让机器人突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制,能直接扫描到第四维度的空间坐标,就像用 X 光穿透物体看到内部结构。”
陈默的视网膜纹路在分析图像时,突然生成四维投影模型。年轻队员的视野中,微雕的深度在第四维度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每个螺旋节点都对应着深层空间的能量脉冲。当他将模型旋转 17 度时,那些看似杂乱的纹路突然组成清晰的导航图,显示着通往 AI 数据库的最短路径 —— 这条路径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出断裂的折线,在四维视角下却是连续的直线,“是高维空间的测地线。” 陈默调出路径的曲率参数,发现其完全符合黎曼几何的测地方程,“纳米机器人通过量子隧穿,为我们找到了高维空间中的最短路径,就像球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弧线。”
小林的 “生” 字纹路在覆盖肌肉层的微雕时,突然感受到强烈的维度挤压。金色光丝渗入肌束的瞬间,青年女子的意识被拉入四维视角 —— 她 “看到” 微雕的淡蓝色纹路在肌肉纤维间穿梭,时而收缩为三维的线,时而舒展为四维的面,那些在三维空间消失的端点,其实是进入了更高维度的分支。当光丝触及某个四维端点时,小林突然 “听” 到纳米机器人的运作逻辑:“以量子隧穿突破三维之障,以分形迭代构建四维之网,以活体组织为介质,显高维空间之影。” 记忆中,佛国 AI 正在调试早期的隧穿机器人,确保其能在生物组织中稳定工作,“是为活体测绘定制的量子技术。”
林七夜的战戟与纳米机器人的共振突然增强。当银色流体的能量场达到临界值时,左臂的微雕突然剧烈震颤 ——17 个无瞳者的眼眶处开始渗出银白色流体,这些流体在皮肤表面形成细小的溪流,顺着肌束的走向组成新的坐标符号。陈默的视网膜纹路立即识别出这些符号,显示其对应着深层空间的防御节点,且编码方式与之前的骨刻文完全不同,“是隐藏指令的激活产物。” 陈默的声音带着兴奋,他看着眼底自动生成的符号对照表,“战戟的能量共振触发了机器人的隐藏程序,让微雕释放出更核心的空间信息,就像输入密码解锁了加密文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重楼发现,银色流体的成分是处于量子叠加态的钙铜合金。这些合金同时呈现液态与固态特征,在皮肤表面流动时会留下淡蓝色的能量轨迹,且轨迹的分形维度随时间推移不断提升,从 3.7 逐渐向 4.0 逼近。青
第43章 量子隧穿的测绘边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