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温度[2/2页]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而说 “有父兄在”,因冉有 “退而省其私” 而说 “闻斯行之”(《论语?先进》),因材施教;对 “仁远乎哉” 的疑问,回应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激发内在自觉;对 “孝” 的理解,引导子夏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深入本质。这种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正如《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的真谛是学生主动求索与教师恰当引导的完美结合。
     孔子的教育成果,是 “桃李满天下” 的延续。“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们分散各地 “传道授业”:子夏在西河讲学,“文侯师事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培养出李悝、吴起等变法名臣;子贡 “存鲁乱齐”,以 “言语” 之才践行 “和为贵” 的理念;冉有 “为季氏宰”,展现 “政事” 才能,“赋粟倍他日” 却遭孔子批评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可见教诲严格;曾参 “传孔子之道”,着《大学》提出 “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儒家经典。这些弟子如种子般将教育的火种散播,使 “有教无类” 从理念变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五、历史回响:有教无类的千年传承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将 “有教无类” 推向制度化。齐宣王 “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学者来自各国,邹衍是齐人,淳于髡是齐之赘婿,慎到是赵人,环渊是楚人,无论出身国别,皆可 “不治而议论”。学宫 “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提供免费食宿,让学者专注学术。这种开放包容,使稷下学宫成为 “百家争鸣” 的摇篮,荀子 “三为祭酒” 在此讲学,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观点,正是 “有教无类” 结出的硕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代的太学,首次将 “有教无类” 纳入官方教育体系。汉武帝 “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规定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汉书?儒林传》)。平民子弟只要 “好文学、敬长上”,便可进入太学,学费由政府承担,学成后按成绩授官。如匡衡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通过太学 “射策甲科”,最终官至丞相,成为 “有教无类” 的生动例证。这种制度设计,让教育公平从私人讲学走向国家治理。
     唐代的科举制度,以 “考试选才” 深化 “有教无类”。“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的谚语,道出科举对寒门子弟的吸引力 —— 无论出身 “士农工商”,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进入仕途。王维 “九岁知属辞,十五游学长安,开元十九年进士擢第”(《旧唐书?王维传》),出身普通官僚家庭;张九龄 “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旧唐书?张九龄传》),来自岭南寒门;韩愈 “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旧唐书?韩愈传》),孤儿出身仍中进士。科举虽有 “行卷”“荐举” 等弊端,却使 “教育公平” 从理念走向制度,正如《新唐书?选举志》所言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这种 “贵” 不是出身的贵,而是才能的贵。
     宋代的书院教育,是 “有教无类” 的民间高峰。白鹿洞书院 “洞主” 朱熹制定学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白鹿洞书院揭示》)对 “贫不能自存者,皆给之”(《宋史?朱熹传》);岳麓书院 “教养学生,务令随材成就”,“虽里巷之人,亦得听讲”(《宋史?道学传》)。陆九渊在象山书院讲学,“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宋史?陆九渊传》),有一次他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听讲者 “莫不感动至泣”,这种盛况正是 “有教无类” 的吸引力 —— 教育不问出身,只问初心。
     六、有教无类的当代诠释:从束修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的普及,是 “有教无类” 的现代制度化实现。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2006 年修订为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从法律上彻底废除 “束修” 的物质门槛。政府承担起 “未尝无诲” 的责任,通过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23 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每生每年 650 元、初中 850 元,确保每个孩子 “有学上”。这种制度设计,让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理想,在两千多年后成为现实。
     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 “无类” 的深度延伸。针对残障儿童的 “特殊教育学校” 全国已有 2314 所(2022 年数据),“随班就读”“送教上门” 等模式覆盖所有适龄残障儿童。盲童通过盲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聋童通过手语 “聆听” 老师讲课,自闭症儿童通过 “应用行为分析” 训练融入集体。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培养出全国首位聋人博士周晔,她翻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影响了无数人;浙江 “星宝上学” 项目通过 “影子老师” 陪伴自闭症儿童适应校园,让 “有教无类” 覆盖到最边缘的群体,正如孔子对 “言语迟钝” 的曾参仍耐心教诲,当代教育也在努力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远程教育的兴起,打破 “地域” 的最后壁垒。“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汇聚 4.4 万节优质课程,覆盖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科,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就能聆听清华附小的语文课;“慕课”(MOOC)让大学生能学习哈佛《正义》课、耶鲁《基础物理》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通过 “国培计划” 每年培训百万乡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西藏那曲的学生通过 “双师课堂” 与成都七中同步上课,新疆喀什的孩子通过 “空中课堂” 学习绘画,这种 “天涯若比邻” 的教育共享,让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知识的理想,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质的飞跃。
     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宽 “才能” 的多元边界。“职业教育法” 明确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约 1000 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金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成为现代农业带头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 “直播电商” 专业培养出乡村振兴主播。这些实践打破 “唯有读书高” 的单一成才观,正如孔子教弟子 “六艺” 既有 “礼乐” 修养,也有 “射御” 技能,当代职业教育正是这种 “多元成才” 理念的延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七、束修的象征: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
     “束修” 在当代的象征意义,是 “教育成本” 的公平分担。从 “义务教育免学费” 到 “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 “普惠性资助 + 专项资助” 体系:学前教育 “入园资助”,义务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2023 年覆盖 3800 万学生),高中 “国家助学金”,大学 “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发放超 400 亿元)。“希望工程” 30 多年来资助 600 多万贫困学生,“春蕾计划” 帮助 380 多万女童入学,这些行动延续着孔子 “未尝无诲” 的精神 —— 教育公平不该让家庭独自承担,而需全社会共同托举。
     “束修” 的精神内核,是 “教育机会” 的实质平等。当前城乡、校际差距仍客观存在,“教育均衡发展” 政策正通过 “教师轮岗”(如北京东城区每年轮岗教师占比 15%)、“名校集团化办学”(如上海 “建平教育集团” 带动 12 所薄弱校)、“优质资源共享”(如杭州 “名校 + 新校” 模式)缩小差距。云南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通过后,山区学校的操场铺上了塑胶,实验室配备了新仪器,孩子们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上计算机课。这种努力让每个孩子不仅 “有学上”,更能 “上好学”,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对每个带着束修的学生敞开大门,当代社会也在努力为每个孩子敞开优质教育的大门。
     “束修之外” 的教育温度,永远体现在教师的奉献中。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13 年送出 2000 多名女大学生,身患 23 种疾病仍每天凌晨 5 点起床陪学生早读,她说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支月英在江西奉新大山深处任教 36 年,从 “支姐姐” 变成 “支妈妈”,教过 1000 多名学生,她说 “我愿意做一轮明月,照亮山里孩子的路”;西藏墨脱的教师桑杰曲巴扎根边疆 20 年,背着学生蹚过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上学,他说 “只要有一个孩子,我就不会离开”。这些教师的付出超越了物质回报,正如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教育的温度正来自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奉献。
     八、教育的本质:超越束修的心灵相遇
     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本质,是 “心灵的相遇”—— 学生带着求知的诚意,教师怀着育人的热忱,在知识的传递中实现灵魂的对话。颜回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种师生间的精神共鸣,与束修的多少毫无关系;宰我 “昼寝” 被孔子批评 “朽木不可雕也”,却仍在孔子去世后说 “夫子之贤,过于尧、舜远矣”(《孔子家语?正论解》),可见教诲的力量能超越一时的严厉。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人的解放”。“有教无类” 打破阶层的束缚,让平民子弟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因材施教” 释放个性的潜能,让不同特质的人都能 “各尽其才”。从孔子的弟子 “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到当代学子通过教育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工匠,教育始终是实现社会流动、促进公平正义的 “最伟大的平等器”(林肯语)。正如《礼记?礼运》描绘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教育公平是 “天下为公” 的重要基石,让每个生命都能平等地追求幸福与价值。
     九、束修不朽:教育公平的千年回响
     孔子的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穿越两千五百年仍有生命力,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 —— 平等与尊重。“束修” 是形式,“诚意” 是内核;“教诲” 是手段,“成人” 是目的。这种理念从孔门学堂到现代学校,从 “六艺” 到 “德智体美劳”,形式在变,本质未变。
     历史上的教育家,都在延续这种理念。墨子 “上说下教”,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学习;朱熹 “开门授徒”,为贫困学生提供食宿;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在晓庄师范教农民识字;晏阳初 “平民教育”,在定县教农民 “生计、文艺、卫生、公民” 四样本领。他们的实践证明,“有教无类”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教育精神。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束修” 的形式会继续演变 —— 可能是线上课堂的一个点赞,可能是课后作业的一句 “老师辛苦了”,可能是学生毕业多年后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但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精神会永远存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照亮,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的晨光中,对那个攥着束修的少年说的那句 “进来吧”,简单却温暖,开启了一段改变命运的旅程。而这段旅程,正在每个课堂、每个校园、每个孩子的心中,继续向前。
    喜欢。
  

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温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