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两千多年的时间,山势地貌变动,这是谁都无法预知的。
言归正传,话入正题。
杨老大在周围研究一番后,选了一个距离墓坑坍塌区十四五米的位置,然后开始组装洛阳铲打探孔。
打这个探孔并不是为了给盗洞选址,而是先看一下整座墓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椁室的位置有多深,以及夯土层的渗水情况,有没有鹞子翻身的条件。
如果椁室只有十一二米深,太浅话可能就干不了。
夯土层的防水效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差,椁室的位置大概率已经渗水,同样也干不了。
由于杨老大的胳膊有伤,在组装好洛阳铲后,二叔亲自动手。
事实上也和我们预想中的差不多,经过洛阳铲的取土勘探,这座商土坑墓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深。
从取出的土壤来看,最上层的三米多深是自然封土层。
再往下四到七米深是五花夯土层,这里也是二层台的位置,夯土层里裹着大量白骨渣,放在手里撮一撮,夯土潮湿,这是已经渗水的迹象。
穿过五花夯土层后就是熟土,熟土也就是被人工翻动过的土。
这时探孔就已经往下打了十三米深,铲柄也加长了八九节。
穿过熟土层,再往下面又遇到了五花夯土层。
这次遇到的夯土层和二层台的不太一样,不仅质地很硬,里面还明显掺了石灰和草木灰,以及其他不知道什么物质。
这是古代的防潮技术,中间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具体一些细节,考古专家至今都没完全研究明白,就像是一个已经失传的秘方。
把这一层的夯土取出来后,二叔又放在手心里捻了捻。
我在旁边用肉眼基本上都能看出来,这层的夯土非常干燥,就像是水泥块儿,没有任何渗水的迹象。
看到这儿,也就让我们提着的心瞬间松了下来。
从取出的土来看,目前水只渗到了二层台的夯土层,再往下并没有渗水。
至少暂时还没有渗水,那就代表这活儿能干。
“守儿,钢管!”
二叔冲我喊了一声,我赶紧把准备好的钢管递上去。
此时一米五的钢管已经加到了十四节,还好我们这次备的钢管多。
随着探孔往下越打越深,把探土提上来的越来越费事,进展自然也就随之变慢。
最后直到把洛阳铲加到十七节,把探孔打了二十五米深,铲头提出来的是草灰土,这才算是到底儿了。
二叔看着铲头带出来的草灰土,脸上一半惊一半喜。
惊的是这二十五米的深度在商周墓里都十分罕见。
喜的是这个深度,是一座超级大墓的标配!
可能真的就像二叔说的。
我们这把要玩个大的!
喜欢。
第372章 二十五米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