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很少叫到她。但她始终稳居年级前十,语文、政治几乎满分。她在作文中开始使用讽刺、双关和反语,老师批注“冷峻、克制、犀利”——这是褒义,但李悦知道,那不等于喜欢。
她不是不明白那些人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想要“共情”,想要“认同”,想要“群体气氛”。
而她早就不需要了。
她越来越明白,讽刺是防御情绪最好的方式。它不像冷暴力那样让人无措,也不像沉默那样让人恐惧。它甚至还能逗笑旁人,削弱冲突,又保全自己的安全距离。
她用讽刺来包裹理性,就像医生用酒精包扎伤口。
母亲对她的成绩毫无表扬,只在一次模拟考后,说了一句:
“你越来越像我了。”
李悦没说话。
她不愿告诉母亲,她已经不想成为“像母亲”的那种人了。
她要成为更强的那种人——不只是识破情绪,也要能制造情绪;不只是遵循规则,也要能利用规则。
她已经不满足于“冷静”,她要“主导”。
哪怕代价是,被更多人讨厌。
那年冬天,林珊忽然休学了。传言她患了抑郁症,有人说是因为学习压力,有人说是因为感情问题。
也有人私下里说:“可能是她跟李悦那事之后,就越来越自闭了。”
李悦没有为自己辩解。她站在走廊里,听着这些声音像风一样穿过教学楼的缝隙,一阵阵吹向她。
她想起母亲曾说的一句话:
“你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你只需要被一个人信任,那就是你自己。”
但这次,她心里想到的是:
“如果我真说了什么让她崩溃的话,那她的防线未免也太薄了。”
“不过,我的确有时候说话太锋利。可能不应该。”
那是她第一次对自己的“武器”产生犹豫。
可很快,她把这个想法扔进了垃圾桶。
“情绪是人类最廉价的消耗品。”母亲曾说。
她不能忘。
喜欢。
第103章 讽刺是温柔的反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