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7章 大辩于朝[2/2页]

大明辽国公 空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或可相安无事。然世事无常,往后若镇守之人威望不足,难以服众,那些高丽旧部心怀异志者,必趁机生乱。届时局面恐非易控,还望陛下三思。”
     浙东集团那官员当即一拱手,神色坦然道:“杨大人所言虽有几分忧虑,却也太过偏颇。《论语》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朝以仁德治国,行王道于天下,高丽之地受我朝恩泽已久,岂会不知感恩?
     再者,《孟子》亦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提拔当地贤才,让高丽百姓参与治理,正是顺应民心之举,民心既得,又何来生乱之说?若因高丽曾追随蒙元,便将其一概视作不可信,此乃因噎废食。我朝当以长远目光,广施仁政,方能使四海宾服,万邦来朝。”
     杨宪面色一凛,针锋相对道:“《左传》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高丽异族,与我汉人殊途,纵受些许教化,根性难移。昔者,周室分封诸侯,以亲屏周,然犹有不臣者。高丽虽处眼下之境,难保日后不生二心。
     又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蒙元覆灭未久,高丽曾为其鹰犬,助纣为虐。此等过往,岂容忽视?若轻信高丽旧人,委以重任,恐重蹈覆辙,危及大明江山社稷,望陛下慎之。”
     朱元璋目光投向李善长,问道:“善长,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李善长上前躬身一礼,缓缓说道:“陛下,《尚书》云‘任贤勿贰,去邪勿疑。高丽之事,关乎重大。杨大人所虑,在于防患未然,异族难测,不可不察;而浙东集团所言,亦有其理,以儒教仁治,或可化异为同。
     然陛下圣明,洞察秋毫,此事该如何定夺,还当以陛下之睿见为主。臣以为,可多方权衡,徐徐图之,既能彰显我朝仁德,又能确保边疆无虞,如此方为万全之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听了李善长这番不痛不痒的话,心中难免泛起一丝不悦。旋即,他将目光投向刘伯温,问道:“伯温,你意下如何?”
     刘伯温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下,我朝于高丽之地,对其民众心思、势力分布,尚未全然洞察。
     此时贸然启用高丽人参与治理,犹如仓促涉险,恐生诸多变数。
     再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目下高丽局势虽稳,然根基未深,若骤然改变治理之法,恐惊扰民生,不利于我朝在彼之长远经略。
     故臣以为,目前实不可启用高丽人参与治理。
     但世事无常,若日后高丽之地民心归附,教化大成,局势安稳且可控,届时再酌情考虑启用当地之人,以助治理,或为可行之道。”
     浙东集团那官员赶忙再次站出,向朱元璋行礼后,道:“陛下,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秉持儒家‘仁民爱物之道。《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朝既以天下为怀,高丽之地,亦当在教化抚绥之列。
     天朝上国之风范,在于包容并蓄,泽被万方。若以天威仁德,启用高丽贤能,使其沐浴圣恩,正是践行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教义。
     如此,必能让高丽之地诚心归附,彰显我朝之圣明,传扬教化于蛮夷之邦,使天下咸颂陛下之德,实乃千秋之盛举啊。”
    喜欢。
  

第427章 大辩于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