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艳诗,以为笑乐”。
大通三年(529年),萧纲被立为太子,徐摛任太子家令,成为东宫文学集团的核心。他与庾肩吾(庾信之父)、张率等文人形成创作群体,系统推动文风革新,“宫体诗”作为独立流派自此定名。
徐摛在东宫期间的创作,进一步强化了“宫体”特征:一是题材的世俗化,将笔触从朝堂转向闺房、从功业转向私情,如《夜听妓》“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直写宴乐场景;二是语言的“绮靡”,追求“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与湘东王书》),如《咏美人》以“嫩柳半垂阴,新莲刚出浦”喻女子情态,比喻精巧;三是格律的探索,其诗多为五言四句或八句,平仄已具规律,为唐诗近体诗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这种风格直接影响了其子徐陵。徐陵自幼随父在东宫学习,成年后编纂《玉台新咏》,收录大量“宫体诗”,并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主张,将徐摛的创作实践上升为理论。同时期的庾信,青年时与徐陵并称“徐庾”,其早期作品《春赋》《七夕赋》中“芙蓉玉碗,莲子金杯”等句,明显可见徐摛的影响。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建康沦陷,徐摛随萧纲被囚。史载其“在贼中,犹授太子《老子》,讲论不辍”,展现出文人的操守。乱平后,他辗转回到江陵,被梁元帝萧绎任命为光禄大夫。
晚年的徐摛创作风格略有转变,作品中多了乱离之感,如《哀赋》“城空雀鸟,巷无马牛”,悲叹战乱带来的残破,褪去了早年的绮丽,添了沉郁之气。承圣三年(554年),徐摛病逝于江陵,享年七十七岁,临终前仍叮嘱徐陵“吾文虽靡,然承汉魏之余,开新变之路,汝当守之,勿为流俗所移”。
《梁书·文学传》以三千字篇幅为徐摛立传,除详述其生平,更收录其《劝进表》《与释智恺书》等文,赞其“属文敏速,不加点窜,每有制作,俄尔便成”。史传既肯定其“革易前体,标新立异”的文学功绩,也指出其“内容偏狭,流于轻艳”的局限。
唐代史学家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批评“宫体诗”“亡国之音”,将其与南朝奢靡之风关联;而清代学者王夫之则认为,徐摛“破经生之拘滞,开词章之新境”,肯定其在文学形式探索上的价值。客观而言,徐摛开创的“宫体诗”,虽题材有局限,却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推动了汉语韵律的成熟,是中国文学从“古体”向“近体”转型的关键环节。
徐摛的一生,既是南朝士族文人的典型写照——依托才学跻身宫廷,在权力与艺术间寻求平衡;也是文学革新者的缩影——打破传统束缚,以个性化创作重塑时代文风。他的作品虽仅存二十余首(见《全梁诗》),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
喜欢。
第300章 南梁文学家徐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