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4章 南齐医家徐雄[2/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于将口传心授的家学传统制度化。他在郡府西侧设立“徐氏医塾”,制定严格的教学规程:每日卯时,子弟需先诵《内经》章节,再辨药二十味,午后随诊记录,入夜则研习前贤医案。其子徐之才在《雷公药对序》中回忆:“幼时随父诊病,每见疑难症,父必令先言病机,错则斥,对则赞,虽严寒酷暑,未尝懈怠。”这种严苛的教育培养出徐之才、徐之范两位医学巨匠——前者提出“逐月养胎法”,系统论述胎儿发育与孕妇保健;后者北入北齐后,以治疗“尸注”(结核病)闻名,官至太常卿。
     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徐雄因“前朝旧臣而无党附”,虽未在新朝任职,却因医术受到礼遇。据《南史》记载,梁武帝之妹永兴公主产后血崩,群医束手,徐雄应召入宫,以“胶艾四物汤”加失笑散,更以童子小便煎药,一服而血止。事后梁武帝赏赐纹银百两,他却婉拒道:“医者,意也,非为利也。”这种超然于政治的态度,为其子北投东魏创造了条件。数年后,徐之才、徐之范携带父亲编撰的《本草抄》《炮炙法》北上,将南方的药物学经验传入北方,促成南北医学的交融。北齐年间,徐之才整理的《雷公药对》中,多处可见徐雄“辨药八法”的痕迹。
     徐雄的一生,始终在“仕”与“医”之间寻找平衡。作为南齐太守,他将医学作为治理工具,在郡内推行“节气施药”制度,每逢春分、夏至等节气,便命药局熬制“明目饮”“防暑汤”,分发给贫民;作为医者,他又借官场资源收集各地药材,曾遣人从北魏控制的山东半岛购回阿胶,从南梁治下的岭南采得益智仁,建立起当时江南最完备的药材库。这种“医政互济”的模式,正是南北朝士族“以医入仕,以仕弘医”的典型写照。
     晚年的徐雄隐居于兰陵城郊的药园,潜心整理毕生医案。他在《徐氏家传效验方》序言中写道:“医道如弈,病机如棋,然弈可复盘,医误难追。”这种审慎的行医态度,被后世子孙奉为圭臬。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评价:“东海徐氏七代相传,雄公居中,上承秋夫针灸之术,下启之才本草之学,其于方剂配伍,实开唐代本草之先河。”尽管徐雄的着作多已散佚,但其医学思想通过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徐之范的《杂病论》得以传承,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家族学术传承的典范。
     当梁武帝的北伐军路过兰陵时,年逾花甲的徐雄正在药园晾晒的黄芪。他望着北去的旌旗,或许会想起父亲徐文伯为齐武帝诊病的荣光,也会念及儿子徐之才在东魏宫廷的际遇。这个历经宋、齐、梁三朝的医者,以本草为舟,在乱世洪流中载起家族医学的薪火,既见证了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也书写了世医家族在历史夹缝中的生存智慧。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酒蒸大黄”的炮制技法,更是一种在动荡时代中坚守专业、超越政治的人生哲学。
    喜欢。
  

第274章 南齐医家徐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