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7章 东晋将领徐龛[2/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战中,徐龛部与后赵军队配合,截断东晋粮道,致使三万晋军溃散。这种背叛行为不仅让东晋在江北的防线出现巨大缺口,更在北方士族中引发强烈震动——连受朝廷册封的地方大员都选择倒戈,晋室的号召力一落千丈。
     徐龛降赵后的处境并未如预期般安稳。随着后赵将战略重心转向关中,对泰山地区的支援逐渐减少,而东晋太尉郗鉴正积极整合北方流民武装,对徐龛形成包围之势。面对军事压力,徐龛再次展现出投机本性:他暗中与东晋联络,声称愿意“戴罪立功”,同时又向后赵表示忠诚,请求增兵。
     这种两面三刀的策略最终玩火自焚。东晋权臣王导识破其诡计,于太宁元年(323年)派部将刘遐率军北伐。面对晋军的凌厉攻势,后赵因内部权力斗争无暇支援,徐龛的军队在梁父之战中遭遇重创。更致命的是,他反复无常的行径早已失去军心,部下在关键时刻纷纷倒戈,将其绑缚献给晋军。
     咸和元年(326年),建康城朱雀门外,徐龛被押赴刑场。据《晋书·元帝纪》记载,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将领在刑前仍试图辩解,却被监斩官以“不忠不义”之罪喝止。随着刽子手的大刀落下,徐龛的首级被高悬示众,这场持续数年的叛降闹剧终于落幕。
     徐龛的命运,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地方势力生存困境的缩影。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忠诚与背叛的界限早已模糊,唯有利益是永恒的法则。他的故事不仅揭示了乱世枭雄的生存逻辑,更映照出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博弈中,没有底线的投机者终将被历史抛弃。当后世翻开《资治通鉴》卷九十一的记载时,徐龛的名字永远与“反复”“叛臣”等标签捆绑,成为权力更迭中最具警示意义的反面教材。
    喜欢。
  

第267章 东晋将领徐龛[2/2页]